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植物園與植物遷地保護
手機版

植物園與植物遷地保護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2.17W 次

植物園以引種收集、栽培多樣化的植物爲主要特色,它與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雖然我國歷史上傳說的被國際上認爲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植物園雛型,但以植物學爲指導的植物園建立都始於歐洲,它們成爲植物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世界上已建立有約1600個植物園和樹木園,收集栽培了約75000種植物(P.H.雷文,1989年),佔世界植物區系成分的25%,其中有12000~15000種瀕危植物(WR1,1992年)。我國以現代植物學爲指導的植物園建立於20世紀初期,爲數不多,且由於戰亂和經濟落後而時辦時停,規模不大。20世紀50年代則由中國科學院興辦了10多個植物園,雖然現在全國已有140多個植物園,它們仍是我國的骨幹植物園,如被譽爲中國撍拇竺皵的北京植物園、華南植物園、南京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它們都成爲集科學研究、植物種質保存和科普教育爲一體的植物學研究基地(佟鳳勤等,1997年)。據初步統計,在我國植物園中除引自國外的外,栽培着中國產的植物約17000種,佔中國區系成分的60%多(許再富,1997年),其中屬於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的有332種,佔全國389種的85%。由此可見,植物園(和樹木園)已成爲植物尤其是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的重要基地。

( 一)植物園的歷史發展與機遇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植物園二三百年的歷史裏,世界植物園都廣泛引種、栽培植物種類,既爲植物學研究服務,又爲發展園藝植物、農作物、藥用植物、工業原料經濟林木等以及爲保護世界植物多樣性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也發展了植物學知識的科學普及荼。後來,其中的農作物、經濟植物和林木等有關科學研究則逐漸被後起的專業研究機構所替代,使無 的發展停滯不前,僅保存了具有傳統優勢的植物學和園藝學等的研究工作。這樣,植物園在 稀有、瀕危植物保護上的潛在作用也經常被忽視(WR1,1992年)。

在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加快了資源的消耗和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退化。到了60~90年代,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由於發展中國家所出現的“貧困—環境退化—更貧困”的“惡性循環”和西方世界在70年代所爆發的“石油危機”等重大事件已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和“增長的侷限”的傳統發展觀—“增長觀”受到了挑戰,而要求在實現經濟增長同時,防治污染、保護環境、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使經濟增長能建立在穩定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基礎上進行,從而確保人類的福利能得到真正提高的“協調發展觀”便應運而生。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環境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出應當在發展的過程中加以解決”的觀點。這是人類對待“環境與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由於這些觀點不可能在短期內被人所接受,所以歐洲一些國家和一些政府支持的植物園,它們在引種、保存珍貴植物和在向公衆宣傳“環境與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政府和公衆的理解,也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它們在70年代曾一度面臨被取消的危險。1974年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建立了一個“受威脅植物委員會”(TPC),後來改爲“受威脅植物組織”(TPU),開始了世界受威脅植物信息收集的協調工作。1975年和1978年,在英國邱皇家植物園、愛丁堡植物園先後舉行了兩次以植物園保護稀有、瀕危植物爲內容的國際會議。植物園在稀有瀕危植物保護上的歷史實踐和重要貢獻才逐步被人們肯定。這樣,從80年代開始,世界上包括我國的植物園就逐步挑起了稀有瀕危植物保護及其研究的歷史新重擔,1984年IUCN與WWF一起組織了“植物保護運動綱領”,提出了“搶球植物就是拯救人類本身”(Saving the Plants that Save Us)綱領,提出了6個目標:

(1)傳播信息;

(2)建設保護能力;

(3)植物多樣性降低的監測與保護的努力;

(4)野生經濟植物和遺傳資源的保護;

(5)植物園在保護中的作用和發展;

(6)在選定的國家中推動植物保護。

1985年,IUCN在西班牙召開了“植物園與世界自然保護戰略”的首次會議,來自39個國家的175名代表討論了植物園作用的變化、植物園保護的價值、培訓和技術合作、記錄系統與監測等問題,通過了一項《宣言》,並決定每隔4年召開一次以此爲命題的大會,我國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中國科學院植物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和南嶽樹木園等。至今已召開了3次。這樣就把植物園的工作與世界自然保護的戰略蜂蜜地結合起來了。在我國,中科院於1989年華南植物園召開了第三次植物園工作會議,確定了植物多樣性保護及其研究將爲院屬植物園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對我國植物園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1992年,聯合國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並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等重要文件,進一步確定了實現實現“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目前大多數國家接受了“持續發展”戰略,並制定了符合本國國情的行動計劃。在《21世紀議程》中,第十五章專門闡述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公約》則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持續利用作了全面論述。這些重要文件對於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以及科學普及爲已任的植物園來說,是一個獲得發展的新機遇。

我國是世界上對里約會議較早作出積極響應的國家之一。1994年,我國先後公佈了《中國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和《中國21世紀議程》。在中國的《議程》中,指出了“中國動植物種類中已有15%—20%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15%的水平”,出提到我國“植物園110多個,引種保存了中國植物區系的種類已達13000多種,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珍稱瀕危植物已有80%被引種保存”。此外,在目標中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全國珍稱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保護遺傳物質。到2000年,建立或完善國家級珍稀瀕危動物和植物種質基因庫各一座,開展50種瀕危植物,20種瀕危動物的易地保護。擴大種羣和重歸野生種羣工作,增建23個種質資源中期保存庫,20個家禽品種保存繁殖點”,也提出了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動物園協會,植物園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促進各種保護機構之間的合作和人員、技術、信息及物質的交流”,並要求“主要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應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室”。而中國《計劃》中一主面肯定了我國植物園在植物遷地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訓,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中國現有的植物園或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基地和繁育中心數量不足,而且多數面積偏小,其中少於50公頃的植物園佔總數的40%,引種植物1000多以內的植物園佔59.9%。現有植物園的物種遷地保護種羣不能足多基因庫技術的要求”。此外,也提出了需要武藝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的一些重要項目的研究如“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技術”,珍稀瀕危植物、有經濟和觀賞價值的物種(或品種)人工繁殖和再歸化技術”,“動物、植物種質材料離體保存和超低溫長期保存技術”和“野生生物人工繁殖和利用,有有用生物物質活體提取技術”等的研究。

總之,由於近年代地球上人口倍增和經濟發展和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濫用已使地球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和現存的生物多樣性正以比其自然過程加快約1000倍的速率消失,所以“搶救植物就是拯救人類本身”。這對於植物園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任重而道遠。而國際社會和我國政府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和公衆對持續發展意識的提高則是植物園面臨新發展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所以,我國的植物園應審視自己的基礎和優勢,關學科發展的態和建設的需求,必須有一個恰當的自我定位。緊緊抓住這個發展機遇,努力開拓國內和各種渠道,爭取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加強自身在植物多樣性保擴及其研究以及可持續發展科普教育等的能力,加強自己的特色,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加強和發展與國內外植物園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和完善網絡系統,共同爲世界珍貴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及可持續發展 作出新的貢獻。

(二)植物遷地保護的植物園佈局

1.世界植物園及其分佈

植物與其他生物一樣,它們在地球表面上的分佈具有顯著的地域性。這種地域性既與地質歷史、地形地貌變化有關,又與它們的起源尤其與它們的生態適應性有關,當然人類的活動對其分佈的地域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正如上述,從減少植物在人工條件下的被撗被瘮和對資源的節約,要求植物園的遷地保護植物應是來自氣候區內和(或)氣候相似的地區,並組成 一個世界性的植物遷地保護網絡系統。在全世界的約1600個植物園和樹木園中,約有1000年 建立有維管束植物的活植物收集區,它們在世界上的分佈與植物種類的分佈是很不相稱的( 如圖10)。

植物園與植物遷地保護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植物園較多,而發展中國家的植物園很少;建在城市及郊區的植物園多,而建在近自然生態植物園少;溫帶國家植物園一般較多,歐洲有540個,美國和加拿大有290個,這些地區加在一起僅有2.8萬種當地植物,而植物種類佔了世界區系成分2/3的熱帶地區(卻表14)均很少有植物園。在南美,那裏分佈有9萬種植物,但卻只有100個植物園。 這種植物各類越多的地區和國家,植物園數量越少的情況很不利於植物保護的世界戰略的 實施。所以,在植物園保護策略中所確定的優先重點之一是增加熱帶國家的植物園數量(WR1 ,1992年)。此外,這些缺少植物園的地區和國家,多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經濟發展滯後,科學技術較落後,很難擔負起對衆多的植物實行遷地保護(據WR1估計,保證一個足夠的特種樣本短年要花費1000~2000美元)。從撝參鎦種首試詞僑死嗟墓餐聘粩的觀點出發,也從發展中國家受威脅植物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由於發達國家對其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所 引起的環境變化上看,發達國家是有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尤其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包括新植物園的建立和稀有、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及其研究。這些觀點已爲1975年在英國皇家植物園所召開的國際會議所確認(Simmons,et al., 1976年)。

2. 中國植物園及其分佈

我國植物園雖然已發展到約140個,它們也對我國植物尤其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們的分佈也與國際上一樣,不太合理(圖11,賀善安等,1997年)。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東部地區,分佈在人口稠集的城市和郊區,而在西部地區則很少。以植物區系區而言,在我國一些植物種類極其豐富和獨特的地區如在青藏高原植物在亞區 ,如表15所示

植物園與植物遷地保護 第2張

植物園與植物遷地保護 第3張

植物園與植物遷地保護 第4張

在橫斷山地區,滇、黔、桂地區,湘西和秦巴地區等,它們是我國植物特有分類羣的主要起源和演化中心,但也僅有極少數的植物園。在我國植物園,引種栽培和保存的植物種類一般較少,即使引種較多的植物園,也多徘徊於3000~4000種,與國外一些有名的植物園比較,差距較大,如英國邱皇家植物園約有50000種,美國的阿諾德樹木園約有7000種。

3. 新建植物園的必要條件

一個綜合性的植物園應集科學研究、植物種質保存和科普教育爲一體的機構。吸收國內外一些植物園在植物多樣性有效遷地保護的經驗、教訓,新建的植物園必須考慮到以下幾點:

(1)由於對植物遷地保護是一個長期而花費大的社會公益型事業,要有相當的和穩定的財政支持,否則會因半途而廢而對資源反而造成破壞;

(2)由於受威脅的物種有增加的趨勢,對一個物種的保護要求有一定大小的種羣,它們對生境的要求多樣,所以植物園應擁有較大的土地面積,要具有較多樣的生境,污染要少和不易被人爲破壞。

(3)爲了便於進行科學研究和把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以及再引種緊密地結合起來,園址最好選擇在靠近大面積植被或自然保護區的地方;

(4)植物遷地保護地成功與否科學研究的密切的關第,所以植物園應有必要科技力量,包括野外考察、植物鑑定、生態、遺傳和園藝等方面的力量;

(5)爲保證對稀有、瀕危植物的有效保護研究,植物園必須有較好的研究設施,如植物標本館、種質庫和各種有關的實驗室;

(6)植物園應有向公衆科普教育的條件,如訪問中心,必要的陳列室、博物館和一些知識園地等。

(三)植物遷地保護的協調與網絡系統的建立

“搶救植物就是拯救人類本身”,對受威脅的稀有瀕危植物進行遷地保護是人類搶救植物的 一個重要措施,也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而對於受威脅種的保護則是強調了地區性。所以,在國際上應有不同層次的協調,並建立起一個世界性的網絡系統,以提高遷地保護的有效性。這個網絡系統將提供遷地保護的信息,如植物園、樹木園和種質庫等所具有的野生物種的情況。現在國際植物園保護協會(BGCI)數據庫已具有6萬個瀕危植物材料的記錄及300個植物 園的8000種代表植物的數據(WR1,1992年)。

在國際上,已建立了若干國際,指導和協調植物遷地保護,以形成一個國際保護網,如:

(1)受威脅植物委員會 (IUCN-/TPC)

由IUCN在1974年建立,分爲地區組、專家組和機關組。這個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切保護的受威脅的植物種質資料,其次是加強各種植物園之間、植物園與委員會之間的聯繫。由IUCN在1974年建立,分立地區組、專家組和機關組。這個委員會的主目的是提供一切需要保護的受威脅的植物種質資料,其次是加強各植物園之間、植物園與委員會之間的聯繫。 

(2)監測中心(IUCN-CMC)

它實際上是一個關係世界自然保護的大型信息庫。它經常不斷收集、分的、解釋和傳播關於自然保護的基本信息,包括具有現實或潛在經濟價值的,以及受威脅生物物種和它們的生境、產區,其中數據庫已貯存了14000種威脅植物的信息,提供世界各地制定植物保護計劃的依據。

(3)國際植物園保護協會(BGCI)

它是屬於IUCN的一個組織,其任務是指導和協調植物園對稀有、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以此組成一個國際植物園保護網。而該組織在近年來特別強調了熱帶植物園的建立以及它們在保 護熱帶植物區系成分所起的作用。

(4)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

建於1974年,面向世界收集、保存、整理、評價和利用植物種質,促進形成國際遺傳中心網,重點插集和保存已淘汰或將要絕種的老的栽培品種,以及它們有親緣關係的野生植物。

(5)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

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促進全世界植物園在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並組織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該協會在各個大區設有一些會分,例如1990年成立了亞洲分會(IAB G-AD)。

在我國,目前已建立了兩個全國性的植物園協會,一個是中國植物園協會,隸屬於中國植物學會;另一箇中國植物園保護協會,隸屬於中國環境學會。此外,中國科學院有一個植物園工作委同會,協調該院所隸的12個植物園在植物種質資源特別是瀕危物種保護中的作用。我國目前所建立的植物園協會,雖然它們對植物遷地保護起着一定協調作用,但它們的作用僅限於組織一些學術會議,交流一些研究的成果。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工作委員會則在中科院的支持下,除了交流植物遷地保護的信息,組織學術交流外,還組織開展了稀有瀕危植物遷地方保護的一些生物一些態學的基礎研究,組織了有關專業的人才培訓等工作。而由國家環保局 主持和支持出版的《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則對我國植物園所開展的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 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綜觀我國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的情況,還是缺乏一個集中統一的政府領導和協調機構,使對稀有、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處於分散和重複的狀況,由於缺乏多渠道資金的支持,其有 效性還較差。

(四)植物園與植物保護的教育

 世界上的植物園從其建立至今的數百年來,都是調查、收集和栽培多樣性的植物爲其基本特色,服務於科學研究、公衆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等社會公益事業。時至近代,由於人類活動加劇和環境變化加劇,使生物多產性面臨着新的危機,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樣,植物園便成爲植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陣地。如今在世界的約1 600個植物園中 ,已收集、保存了75 000~80 000種植物,約佔了世界區系成分的25%,其中有的種類已 在自然界中滅絕;我國則有植物園約140個,已栽培的植物 17000~18000種植物,約佔了世界區系成分的25%,其中有的種類已在自然界中滅絕;我國則有植物園約140個,已栽培的植物17 000~18 000種,佔了中國區系成分的50%~60%。

據有關資料統計,在世界上,每年有1.5億人(次)參觀了植物園,其中我國約有1500人(次)。這樣,植物園除了繼續普及植物學的知識外,近年來又發展了包括稀有、瀕危植物保護在內的環境教育內容。爲此,國際植物園保護組織(BGCI)出版了《植物園環境教育指南》一書 (李梅,1998年),以推動植物園的科學普及工作。

1.教育的主要目標

植物包括植物保護在內的環境教育的目標正如BGCI的 植物園物種保護戰略一書(許定發,1990年)的指出的“通過適當的教育、展示與計劃,讓公共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保護上來。我們要讓公衆認識到“搶救植物就是人類本身的道理,並通過資助、道義支技或直接參與等方式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可持續利用,這一造福於當今和後代的社會福利事業。

2.教育的主要內容

植物園的科普教育應立足於自己所收集、栽培的多樣化植物,向公衆宣傳以植物爲主的生物多性保護及其可持續利用的有關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1)科學知識

向公衆宣傳植物學的有關知識,植物與人類、與共他生物以及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知識,植物受脅迫、瀕危和滅絕的現狀、原因和發展的趨勢等。讓公衆認識生物樣性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是涉及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重大事情。

(2)科學思想

向公衆宣傳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思想,讓公衆瞭解包括植物在內的生物資源有限性、脆弱性和解體性等,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科學道理。使公衆認識到必須重新探討人類的自然資源政策,減少過度浪費,制止掠奪性的開發、利用,以保護我們的地球以及生物的受能力,實施可持續發展。

(3)科學方法

讓公衆瞭解國際、國內和地方在包括植物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可持續發展所作努力,瞭解有關戰略和政策,知道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對自然資源實行科學管理等綜合保護措施,以及植物園在其中作用。使公衆認識到環境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產生的,也一定要通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加以逐步解決,樹立信心、學會有關方法和規範自己對待環境的嶄新行爲。

3.教育的主要方法

植物園所開展包括植物在內的環境科普教育要基於自己所收集、栽培的多樣性植物,要對接受教育的人羣進行調查與分析,根據對象和他們的興趣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尤其要結合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力所能及地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內容、方法、方式。

(1)教育要寓於對大自然的欣賞

植物園具有多樣性植物是吸引公衆的重要條件。但要通過精心的園林規劃、設計,創造優美、多姿和有趣的自然景觀才能吸引公衆,使他們在欣賞大自然的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接受科學知識。

(2)教育要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理

每個植物園都不乏奇花異木, 奇異在於它們的形態、顏色、行爲、用途或它們與其他生物的關係等。要對於這些奇異的特徵、特性進行發掘,給予適當的佈置、解釋,在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理下進行有關的科普教育,潛移默化。

(3)教育要結合人們的求知慾望

雖然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健 無不與植物密切相關,但公衆中對於日常生活中所利用和接觸的植物的有關知識並不瞭解,有很多的疑問。可以用一個經過仔細推敲的問訊表來收集有關教育對象的現有知識、價值觀仿和錯誤概念的基本信息,然後構思和佈置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現場,讓公衆去尋求正確的答案,滿足其求知慾望。

(4)教育要鼓勵人們的自我參與

通過初中去掌握某些科學知識是進行科普教育的最好方法之一。這就要創造一定的條件以鼓勵人們參與實踐。如通過看、摸、嘗、嗅和檢索等方法去自己鑑別在植物園(或某個區)中所見到的植物及其用途;通過操作實踐,學習植物 標本採集方法、掌握一定的園藝技能如植物的各種植物繁殖技術、插花知識、陽臺或庭院的花卉佈置等。

(5)教育要建立多樣化的設施

植物園的科普教育最基本的的是對每種植物應有名牌,註明它所屬的科、產地和用途等和對某些特殊的景觀或專類園還應有其自然歷史的註明。此外還應根據教育對象和植物園的實力開闢必要的科普園地、建立科普廊、陳列室、博物館訪問中心, 以活植物、標本、樣品、圖像、表格、文字或聲像等方式去宣傳有關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6) 教育必須建立一定的隊伍

儘管植物園的各類科技人員都可以爲公衆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但一般還是需要一定的專業人員或設立必要的專門機構,其人數將取決於植物園希望做什麼以及教育的規模和數量。而教育者需要通過培訓掌握植物園計劃要點所必需的知識,他們需要調查.分析和掌握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心理,需要積累經驗和掌握靈活、有效教育的方法、方式,此外,植物園還需要選擇、培訓和組織那些樂於利用空閒時間來幫助植物園實放其教育計劃的志願者或植物園之友。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6128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