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植物遷地保護
手機版

植物遷地保護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4.96K 次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際社會制定對受威脅植物保護的計劃時提出了“搶救植物就是拯救人類本身”的行動綱領。植物與動物和微生物一樣,它們遠早於人類就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發生、生存與發展,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既有滅絕,又有新生,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不需要人類去拯救、去保護它們。

植物遷地保護

在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口的劇增加劇了對資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合理的開發導致了生態環境的迅速退化,嚴重威脅着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生物物種在地球上的滅絕速率竟比其自然過程加快了約1000倍!人類震驚了。生物多樣性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生活物質和重要的生存環境。墨西哥過去是一個進口糧食的國家,由於該國的小麥、玉米研究中心從引進的小麥品種中分離出矮稈基因,並育成了矮稈、抗病的小麥品種,在這些品種被推廣應用於生產之後,小麥產量大幅度提高,使墨西哥由一個糧食進口國家變成了糧食出口國家,可見,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澳大利亞的綿羊,經過長期雜交育種的改良,形成了毛絨長、優質、產量高、紡織性能好的優良羊種,使“澳毛”聞名於世,促進了澳大利亞國民經濟的發展,可見,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李振聲,1990年)。植物在生物中是第一生產者,能把太陽能轉化爲化學能貯存起來,也成了生物羣落的主體,是生態系統中食物鏈(foodchain)的重要環節,爲其他生物提供重要的生存條件。據研究,一種植物滅絕就會引起10-30種其他生物的丟失(李文軍,王恩明,1993年)。因而,“搶救植物就是拯救人類本身”的提法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搶救植物,一方面要對它們實行保護,延緩它們滅絕的進程,另一方面則要改變對它們的掠奪性開發方式,實行不破壞它們的再生和更新能力的可持續利用方式。對於保護,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實行就地保護(in-situcon-servation),如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等;遷地保護(ex-situconservation),如在植物園和樹木園等處以及對土地、水的使用進行嚴格的規劃、分配和管理(IUCN/UNEP/WWF,1980年)。所以,對植物實行遷地保護是人類搶救植物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謂珍稀、瀕危植物(rare-endangeredplant),是指那些與人類的關更密切、具有重要用途、數量十分稀少或極容易因對其直接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變化而處於受嚴重威脅(threatenedness)狀況的植物。

植物與動物、微生物一起統稱爲生物,故植物保護是生物保護的一人重要組成成分。生物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多樣性(diversity),這種多樣性可以從原子、分子和細胞到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biosphere)等多個層次(或水平)上去表述。但目前科學界一般是生物多樣性分成三個層次,即遺傳或基因(gene)、物種(species)和生態系統(ecosystem),並以不同方法分別予以測。就植物而言,它自身具有基因(或稱爲遺傳)多樣性(geneticdi-versity)和物種多性(speciesdiversity),而它與動物、微生物一起構成了一定的生態系統,所以,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diversity)是對包括植物在內的所有生物而言。就這些意義而言,必須把對植物的保護放進生物多樣性保護(biodiversityconservation)中去認識和探討。國內外對生物多樣性的提法一般包含了保護與持續利用的內容。就學科而言,它是20世紀70年代才興起的保護生物學(conservationbiology)的主要研究對象。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動態,編者認爲:保護生物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活動和環境變化對生物在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上影響和對它們實行有效管理與保護,這類可更新資源能爲人類可持續利用的一門科學。植物遷地保護也就成保護生物學的一個得要組成成分,它的發展則可能成爲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植物遷地保護是指把植物的個體、器官、組織等部分移到它們的自然生境之外進行保護,它已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RI,1992年)。作爲一個科學術語來說,儘管有各種叫法,如異地(translocation)、引種(introduction)、再引種(re-intro-duction)、搬遷(relocation)增援(re-enforcement)、再貯備(restocking)和補充(supplentation)等(Hodder,CB,1997年),遷地保護是新的,它的提出至今僅二三十年的歷史。然而,作爲一種方法,它與人類歷史上發展農耕開始時就進行的植物引種馴化(plantintroduction-acclimatization)卻很相似,因而在一定意義上講它是一種已有六七千年曆史的古老而傳統的方法。只是它們目標有些不同,植物引種馴化包括從野生變家栽和變它地爲本地,強調人工馴化或風土馴化,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尤其是爲當前是的利用服務,不強調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問題,而在取樣時極少考慮物種所包涵的遺傳多樣性;植物遷地保護則側重於地區的植物區系成分,落腳於保護,尤其強調了遺傳基因的維持與遺傳多樣性的保護,要求儘可能避免馴化,雖有利用的含義,但它強調可持續利用(sustainableuse)的問題。由於這兩者目標和側重的異同,也使其原理、方法與技術上有一些異同。國內外對於稀有、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植物園和所建立的種質庫中進行,並獲得了很好效果。然而,已發表的專著和研究報告中,絕大多數僅報道了實行遷地保護的一般情況,如野外考察、已栽培保存種類的描述,一些種栽培、繁殖技術和計算機管理技術等(國家環保局自然保護區與物種管理處,1991年)。而對於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和迴歸的有關理論及保護的有效性等問題報道甚少。因而,編寫本書的目的就在於系統地探討和闡明稀有、瀕危遷地保護的原理和方法,以爲對它們的有效保護服務。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6128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