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花病診療 > 病害 > 馬鈴薯環腐病導致儲藏期爛窯,生長期減產達60%,如何高效防治?
手機版

馬鈴薯環腐病導致儲藏期爛窯,生長期減產達60%,如何高效防治?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2.77W 次
  馬鈴薯是茄科茄屬植物,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不僅可以作爲鮮食蔬菜,還可以作爲食品加工的原料及飼料,具有產量高、適應性強、耐儲藏、用途廣、營養豐富等特點,其產業發展前景遠遠大於水稻、玉米、小麥等其它穀物,經濟效益、營養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馬鈴薯環腐病導致儲藏期爛窯,生長期減產達60%,如何高效防治?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4以上,種植區域主要分佈在西南、華北、東北、西北、華中、華東等地區。近年來,在馬鈴薯經濟發展良好的帶動下,馬鈴薯生產在種植面積和單產水平上有了大幅度提高,各種病害隨之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馬鈴薯環腐病俗稱“黃眼圈”、“轉圈爛”等,是在馬鈴薯生長期和貯藏期均能發生的一種重要的細菌性病害,具有高度的傳染性。該病主要侵染馬鈴薯的維管束系統,進而危害塊莖的維管束環,造成馬鈴薯的爛種、死苗和死株,塊莖失去食用和種用價值。一般減產10%-20%,嚴重者減產達60%以上,儲藏期間病情發展可造成爛窖,引起相當大的產量損失和經濟損失。
  
  馬鈴薯環腐病害多年懸而未決、難以防治,是因爲病菌侵染部位在地下根部, 發病初期地上部分不表現症狀 ,而當地上部分表現出明顯的病症時, 根部已經腐爛。今天我們從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菌、發病症狀、流行傳播規律以及高效防治措施這4個方面進行闡述,帶大家深入瞭解環腐病,希望對農民防治環腐病提供一定的參考。
  
馬鈴薯環腐病導致儲藏期爛窯,生長期減產達60%,如何高效防治? 第2張
  一、馬鈴薯環腐病的發病病原及其特點
  
  引起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爲環腐棒桿菌,屬好氣性細菌。菌體單胞短桿狀,單生,偶爾成雙,不形成莢膜和芽孢,無鞭毛,不能遊動。菌落開始呈白色,以後經過移植可轉變爲乳白色或淡黃色,稍呈隆起狀、半透明、表面光滑。生長適宜溫度爲20-23℃,最低1-2℃,最高 31-33℃,致死溫度55℃,10分鐘,生長適宜的pH值爲7.0-8.4,革蘭氏染色呈陽性。
  
  環腐棒桿菌主要在種薯中越冬,成爲翌年初侵染源,也可通過切刀帶菌在切薯塊時傳染。陰雨連綿、 排水不良及地下害蟲爲害重的地塊發病重 。 該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時間很短,土壤帶菌傳病可能性不大 。該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 貯藏期的碰傷和播種前切塊時的傷口,是主要傳播途徑。病薯播種後,在 薯塊萌發、幼苗出土的同時,環腐病菌從薯塊維管束蔓延到芽的維管束組織中,隨着莖葉的形成,病 菌在植株體內系統侵染,由病莖至莖稈、葉柄,然後造成地上部萎蔫 。 同時地下部的病菌也順着維管束侵入甸旬莖,再擴展到新形成的薯塊的維管束組織中,造成環腐病。
  
  馬鈴薯不同品種間受環腐細菌侵害致病的程度差異很大,高度抗病品種上的細菌較高度感染品種上的細菌有較強的致病力。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免疫品種。
  
  二、馬鈴薯環腐病危害症狀
  
  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的維管束病害,一般在現蕾至開花盛期發生。地上植株和地下塊莖均表現明顯症狀,以植株系統性塊莖沿維管束呈環狀腐爛爲其典型症狀特點。
  
  1、植株發病症狀
  
  植株系統性症狀,因品種不同而表現有萎焉型和枯斑型,該病的田間表現不是一穴中所有主莖都有症狀,有時一穴中僅有一個或兩個莖發病,也有地上部不顯現病症的。
  
  1.1 萎焉型
  
  萎蔫型初期則從頂端複葉開始萎蔫,葉緣稍內卷,似缺水狀,病情向下擴展,全株葉片開始褪綠,內卷下垂,終致植株倒伏枯死,但葉片不脫落。剖視莖基部,維管束變爲淡黃色至黃褐色。
  
  1.2 枯斑型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複葉的頂上先發病,葉尖、葉緣及葉脈呈綠色,葉肉爲黃綠或灰綠色,具明顯斑駁,且葉尖乾枯或向內縱卷,病情向上擴展,致全株枯死。
  
  2、塊莖(薯塊)發病症狀
  
  輕病薯外表多無明顯症狀,有的後期皮色變暗。縱切馬鈴薯,皮層內現環形或弧形壞死部,這正是環腐得名的來由。輕病薯自尾部開始,維管束爲乳黃色,重病薯維管束爲淡褐色至黑褐色,用手擠壓變色部分有黃白色菌膿溢出,嚴重時薯肉與皮層部分分離,但無惡臭,手捏病薯,受害部破裂擠出。病塊莖可併發軟腐病,全部軟化腐爛,有臭味。
  
  經貯藏塊莖芽眼變黑乾枯或外表爆裂,播種後不出芽或出芽後枯死或形成中心病株。由於塊莖被侵染後潛育期較長,即使肉眼檢查無症的塊莖,也有可能已經被侵染和帶菌。
  
  注意:環腐病造成的塊莖腐爛和青枯病造成的塊莖腐爛較相像,二者都有菌膿,不同的是環腐病須用手擠壓,且皮肉分離,而青枯病無需擠壓,皮肉不分離,且植株青枯,顏色不變。
  
  三、侵染流行特點
  
  環腐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時間短,土壤不是主要的傳染源,所以此病的最重要的傳染來源爲帶病種薯。傳染的時期主要爲播種時和收穫時。播種時,有研究表明,在種薯帶菌率是1%時,通過切刀傳播,就能使田間發病率達到20%以上(切一個帶病薯塊能傳染多達28個健康種薯);而收穫期,帶菌塊莖和健康塊莖只要接觸,便會被感染。在種薯分級、種薯運輸和窖儲的過程中造成很多傳染機會,並且盛放種薯用的筐、袋等容器也是感病的重要橋樑。
  
  影響環腐病流行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溫度,一般溫暖乾燥的天氣有利於病害發展。病害發展最適土壤溫度爲19-23℃,超過31℃病害發展受到抑制,低於16℃症狀出現推遲;在20℃左右的溫度條件下貯藏比低溫1-3℃貯藏發病率高得多。
  
  另外,播種早、收穫晚則生育期長, 病害重; 反之生育期短病害輕。
  
  四、馬鈴薯環腐病防治方法
  
  馬鈴薯環腐病是生長期和貯藏期均能發生的病害,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我們根據上面所說的病原菌特點以及侵染流行規律可以知道,防治馬鈴薯環腐病,在選用抗性品種的基礎上,應採取以加強檢疫,杜絕菌源爲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只要能做到種薯不帶菌,基本能夠達到徹底防治的目的。
  
  1、建立無病留種田;
  
  選留未發生過環腐病地塊進行秋季繁育種薯,並利用脫毒技術繁殖原原種等,都會遏制病害的發生和侵染。留種地採用整薯播種、夏播留種或芽栽等方式繁殖原種,獲得無病種薯後再用於生產種植,生產田不留種。播種前應嚴格選擇健薯,淘汰病薯,馬鈴薯在入窖、出窖、播前切種時,要嚴格精選,凡有病、受傷的塊莖都不能做種用,確保種薯無病。
  
  小技巧:種薯提前出窖放在溫暖環境下晾種或催芽曬種15-20天,促使病薯症狀暴露,有利於淘汰病薯。
  
  2、整薯播種、芽栽或切刀消毒、削尾;
  
  種薯帶菌及切刀傳染是環腐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生產上只要控制種薯帶菌,防止傳播既能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爲了避免切刀傳染,採用小整薯播種或整薯催芽栽培,連續三年可大大減輕病害發生,並有增產作用;種薯切塊時應注意切刀消毒處理;切薯塊時, 每人準備兩把刀,一盆藥水浸刀消毒。在淘汰外表有病狀的薯切基礎上, 先削去尾部的1/3 淘汰不用,再觀察切口,有病的淘汰,無病的隨即切種,每切一個種薯換一把刀。消毒藥水可用0.1%高錳酸鉀、5%食鹽開水或 75%的酒精。
  
  爲什麼削尾?由於病菌多先從馬鈴薯的尾部進入並沿維管束向頂部擴展,所以切塊時可將病菌較多的尾部( 約整薯的 1/3)切掉,不作種薯用。
  
  3、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
  
  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拔除病株,攜出田外集中處理,病穴施適量石灰以防病菌擴散;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採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後注意及時排水;在開花後期,加強田間檢查,防治田間地下害蟲,減少傳染機會。留種田要先收,在收、選、晾和入窖過程中,嚴格進行挑選,剔除病薯。
  
  4、化學藥劑防治;
  
  化學藥劑防治主要指播種時的薯塊處理和發病初期灌根。由於馬鈴薯環腐病菌存在於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病菌,可用50毫克/千克的硫酸銅、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倍液、 10%次氯酸鈉、0.004%-0.01%的春雷黴素、0.1%高錳酸鉀、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浸泡種薯塊15-30分鐘,然後晾千播種。也可以用70%敵磺鈉可溶粉劑210克 /100千克或75%的敵克鬆可溼性粉劑280克/100千克處理種薯,加適量的幹細土拌種薯。
  
  在發病初期,可以用病初期用25%絡氨銅水劑500倍 液 、77%可殺得可溼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 、 50%百菌通可溼性粉劑400倍液 、47%加瑞農可溼性粉劑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兌好的藥液0.3-0.5L,隔10天一次,連續灌2-3次。
  
  總結
  
  馬鈴薯環腐病是國內外馬鈴薯生產上的重要的維管束細菌性病害,其防治工作已成爲目前馬鈴薯生產上突出的問題 。由於目前在抗病品種選育和利用、化學防治等方面收效甚微,導致馬鈴薯環腐病大面積流行,嚴重威脅着馬鈴薯的生產。
  
  考慮到環腐病的侵染源和侵染特點,農民在防治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建立無病留種田,整薯播種、芽栽或切刀消毒、削尾,爭取做到種薯不帶菌;同時,栽培管理過程中,多施磷鉀肥,提高馬鈴薯本身的抗病能力;密切關注花期田間馬鈴薯長勢,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並對病株進行處理,以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和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共同合作,分離獲得的芽孢桿菌菌株P1,是馬鈴薯的一種內生細菌,對馬鈴薯環腐病具有很強抑制作用,且能提高產量。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的菌劑產品,生產中農民可以嘗試小範圍試驗,用芽孢桿菌菌液對馬鈴薯種子進行拌種後播種,如果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再考慮推廣使用。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zhenliao/binghai/8822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