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花病診療 > 病害 > 馬鈴薯青枯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點
手機版

馬鈴薯青枯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點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3.37K 次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可以糧菜兼用,不僅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更在製藥、澱粉與酒精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具有生長期短、適應性強、高產、耐貯藏以及用途廣泛等特點,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馬鈴薯青枯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點
  我國是最大的馬鈴薯產出國,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近年,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而被稱爲“癌症”的系統性、毀滅性土傳病害青枯病對馬鈴薯的危害也連年加重。
  
  青枯病是國際公認的一種難於控制的細菌性土傳病害,由茄科勞爾氏菌引起。病菌可從根部傷口侵入,亦可從根部直接侵入,一旦發病,馬鈴薯植株壞死或者無法形成馬鈴薯塊莖,田塊大幅度減產20%-80%,甚至絕收;此外,馬鈴薯產生明顯褐變,並伴隨着白色渾濁液流出,影響馬鈴薯的銷售,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目前,農民對青枯病的發生認知不夠、生產上尚無有效的防治措施,使之成爲現階段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主要病害。本文從馬鈴薯青枯病的病原及其發病流行特點、發病症狀、防治措施3個方面進行闡述,並提出了防病增產的有效方法,希望對農民科學高效防治馬鈴薯青枯病提供參考。
  
  一、青枯病病原菌及發病流行特點
  
  馬鈴薯青枯病主要是由於青枯病菌感染所致。病原菌爲細菌門假單胞桿菌屬的青枯假單胞菌,菌體呈長橢圓形,近桿狀,大小爲0.5-0.8×1.3-2.2um,極生鞭毛1-4根,不產生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好氣生長。
  
  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塊的病菌在窖裏越冬,無寄主時可在土中腐生14個月至6年,在10℃-40℃均可發育,最適爲30℃-37℃,最適PH 值爲 6.6。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菌、昆蟲、人畜以及生產工具等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導致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同時病株和健壯株根系間的接觸也可發生侵染。病菌侵入維管束後迅速繁殖並堵塞導管,妨礙水分正常運輸導致萎蔫。
  
  因此,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連續陰雨或大雨後轉晴氣溫急劇升高發病重;種植帶菌種薯,或種植在連作地、地勢低窪、土壤偏酸的地塊,易發病;耕作粗放、連作、平作,不處理病株殘株,牲畜敞放,施用未腐熟的圈肥等,易發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 月上、中旬爲發病高峯,8 月上旬基本結束。
  
馬鈴薯青枯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點 第2張
  二、青枯病發病症狀
  
  青枯假單胞菌爲害馬鈴薯最明顯的症狀是導致葉片枯萎,也可危害馬鈴薯莖和果實。受害植株在發病前數天看不出明顯的症狀,數天後莖葉驟然凋萎,因感病初期這些葉片仍爲綠色,故稱“青枯病”。馬鈴薯感病初期病株矮縮,下部葉片先萎焉後全株下垂,開始早晚恢復,持續 4~5 天后,全株莖葉萎焉死亡,但仍保持青綠色,葉片不凋落。
  
  病株莖杆表現粗糙,常着生不定根,縱剖病莖,可見維管束有暗褐色至黑色線條,若將病莖切下一段,垂直浸泡於玻璃杯內的蒸餾水中,靜置數分鐘,可以看到從莖稈的切成處流出乳白色黏稠菌液。
  
  塊莖染病後,輕的不明顯,重的臍部呈灰褐色水漬狀,芽眼被侵害,不能發芽,全薯腐爛。病薯的維管束圈變褐,擠壓時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從維管束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如泥。
  
  圖5 薯塊變色,擠壓有白色粘液
  
  注:別於環腐病,環腐病環狀變色淺,淡黃色至乳黃色,用手擠壓時皮層與薯肉部分或全部分離;而青枯病環狀變色深,多呈褐色,擠壓時皮層與薯肉不分離。
  
  三、青枯病防治技術
  
  由於青枯菌寄主範圍廣,小種和生化變種等菌系變異多,侵染來源複雜,寄主植物抗原缺乏等,目前生產上尚無有效的防治措施。從整體上看,應用得較多的仍然是農業防治+化學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方法,預防爲主。一方面要抑制土壤中青枯病菌的活性,又要抑制病株體內的病菌的繁殖和擴展。
  
  1、選擇抗性品種、無病種薯
  
  由於青枯病既無免疫抗原,又可經土壤傳染,所以針對馬鈴薯青枯病的防治首先要選擇抗青枯病的品種,選擇無病種薯,無病地育苗。
  
  採用抗病品種;
  
  抗病品種防治作物病害是最爲經濟有效的途徑,但是,植物抗青枯病育種抗性不易固定,選擇難度大,需要較長的育種過程。目前真正用於生產的馬鈴薯抗病品種較少,獲取新的理想抗病品種複雜而艱鉅。
  
  選用無病種薯;
  
  選留未發生過上述病害的地塊進行秋季繁育種薯,並利用脫毒技術繁殖原原種等,都會遏制病害的發生和侵染。留種地採用整薯播種、夏播留種或芽栽等方式繁殖原種,獲得無病種薯後再用於生產種植,生產田不留種。播種前應嚴格選擇健薯,淘汰病薯,馬鈴薯在入窖、出窖、播前切種時,要嚴格精選,凡有病、受傷的塊莖都不能做種用,確保種薯無病。當切到帶病塊莖時,應將帶病塊莖煮熟廢棄,並用 75%的酒精擦洗切刀,或用火烤。
  
  2、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包括輪作、科學管理水肥、及時清理病株、及時收穫等。
  
  輪作是最有效的防治青枯病的種植模式,和青枯菌不侵染的作物輪作,如未本科植物(尤其是水稻),輪作期爲4到5年,不能與其它前科作物和豆科作物輪作,能基本控制青枯病的發生。
  
  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使雨後能及時將積水排幹,避免大水漫灌,嚴禁用被青枯病菌污染的水源澆地;合理施肥,氮磷鉀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勤施追肥,增施磷酸二氫鉀、硼肥等。在出苗後15天左右,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 2000千克,具有較好的防病增產效果。對酸性土壤可在耕地前每畝用100-150千克生石灰均勻撒施翻入土壤中,可較好地抑制青枯病菌的生長髮育與繁殖;休田期撒施石灰調節土壤的值;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株,並對病株根部土壤用石灰或草木灰消毒;採收結束後,將植株殘體集中燒燬。
  
  3、化學防治
  
  目前還沒有高效、低毒和無環境污染的化學藥劑用於防治馬鈴薯青枯病,掌握在未發病或發病初期進行噴霧或灌根。可選用新植黴素3000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溼性微粒粉劑400-500 倍液、20%噻菌銅懸乳劑、47%春雷·王銅可溼性粉劑700 倍液、70%甲霜·鋁·銅可溼性粉劑250倍液、20%葉枯唑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等,隔10天一次,連續使用2-3 次。同時重視防治地下害蟲和線蟲病,以減少根系蟲傷,降低發病率。
  
  4、新型防治方法——生物有機肥(功能微生物+有機肥)
  
  近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土壤或者植物根際引入有益微生物能防治青枯病等多種土傳病害的發 生,如芽孢桿菌、假單胞菌等都能抑制青枯病害的發生,但由於使用的是單一菌株製劑,防治效果有限。此外,施用有機肥也能減緩青枯病的發生,促進植物生長。
  
  功能微生物與有機肥結合的微生物有機肥應用於農業生產中,不僅能獲得特定的肥料效應,而且通過足量的有機物質爲功能微生物提供足夠的能源物質,使這些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易於定殖和繁殖,充分發揮其促進作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刺激植物生長、拮抗某些土傳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教授及其團隊,並通過試驗篩選出兩株能顯著抑制馬鈴薯青枯菌的根際細菌解澱粉芽孢桿菌LH23和枯草芽孢桿菌LH36,並將其製成的生物有機肥BIO23和BIO36。BIO23和BIO36處理對馬鈴薯青枯病的防病率皆爲100%。與施用常規有機肥相比,產量提高45.1%,不僅能有效防控馬鈴薯青枯病,而且能顯著提高馬鈴薯產量。因此,生物有機肥的使用,是一種新型預防措施,且安全高效。
  
  小結
  
  馬鈴薯青枯病被稱爲馬鈴薯“癌症”,是一種系統性、毀滅性土傳病害,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目前,並沒有高效、低毒和無環境污染的化學藥劑用於防治馬鈴薯青枯病。
  
  在生產實踐中,建議農民首先採取農業防治的方法,預防爲主;基肥可以選用生物有機肥+磷鉀肥,生育期內噴施磷酸二氫鉀、流體硼肥等,提高馬鈴薯的抗病能力,預防青枯病的發生;其次,根據青枯病病原菌的發生規律,關注氣候和環境變化,在發病初期或未發病時,及時用藥防治。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zhenliao/binghai/8792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