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菊花的品種分類
手機版

菊花的品種分類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2.36W 次
菊花的品種分類
菊屬有30餘種,中國原產17種,主要有:野菊、白菊花、毛華菊、甘菊、小紅菊、紫花野菊、菊花腦等。爲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涼爽、較耐寒,生長適溫18~21℃,地下根莖耐旱,最忌積澇,喜地勢高、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微酸性至微鹼性土壤中皆能生長。而以pH6.2~6.7最好。爲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時的長日照下進行營養生長,每天12小時以上的黑暗與10℃的夜溫適於花芽發育。
按栽培形式分爲多頭菊、獨本菊、大立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栽培類型;有按花瓣的外觀形態分爲園抱、退抱、反抱、亂抱、露心抱、飛午抱等栽培類型。不同類型裏的菊花又命名各種各樣的品種名稱。
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產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纔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名句。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菊花是經長期人工選擇培育的名貴觀賞花卉,公元八世紀前後,作爲觀賞的菊花由中國傳至日本。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中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此後中國菊花遍及全球。

花期
夏菊:又名五九菊。在每年農曆5月及9月各開花一次。現今利用保護設施栽培可在陽曆5月及10月各開花一次。
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爲中型菊。晚菊花期在10-11月爲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寒菊:又稱冬菊。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花徑
大菊:花的直徑在10釐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標本菊栽培。
中菊:花的直徑爲6-10釐米,老用作花壇菊及大立菊栽培。
小菊:花的直徑在6釐米以下,屬滿天星型,可作盆菊、懸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佈置庭園或陳設。

顏色
單色:單色是指一花一色,有黃、白、紫、紅、粉、綠、墨、泥金、雪青等。除基本色系外,每個色系又可分成多個色調。這就比較難以描述和準確把握。
複色:複色是指即一花有兩種以上的顏色,色彩變化也較豐富。有一朵花兩種顏色的如紅黃各半的“二喬”、紅黃二色的“鴛鴦荷”;有背腹兩種顏色的,如背面爲黃色腹面爲紅色的”金背大紅”;有花瓣以一色爲底色,其上有其他顏色條紋或斑點的,如以粉紫爲底色,其上有白色斑點的“梅花鹿”;有以花瓣基部爲一色,先端爲另一色的,如管瓣爲紅色,先端爲黃色的“赤線金珠”;有心花爲一色,邊花爲另一色,但反差不大的,如“初鳳”、“綠水”。

瓣形
平瓣:舌狀花呈平面伸展,依瓣的闊狹分爲闊瓣(花瓣最闊處2釐米以上)如“帥旗”;中瓣(花瓣最闊處1-2釐米),如“墨荷”;狹瓣(花瓣最闊處1釐米以下)如“梨香菊”。
匙瓣:舌狀花爲平瓣與管瓣之間的中間型,花冠基部連合部分比平瓣長,花瓣先端展開如匙稱爲“匙片”。匙瓣又依匙片的長短可分爲長匙瓣、中匙瓣和短匙瓣。依形狀又有直伸、內曲和反捲之分。
管瓣:舌狀花呈管狀伸展。依管的先端開口或封閉分開管和閉管。又依管的粗細分粗管(管中部直徑在0.6釐米以上)、中管(管中部直徑0.3-0.6釐米)和細管(管中部直徑0.3釐米以下)。
桂瓣:舌狀花爲平瓣或匙瓣或管瓣1-3輪。筒狀花變爲桂瓣狀(或稱星管狀)。
畸瓣:花瓣奇特,可分爲毛刺瓣、龍爪瓣和剪絨瓣。

葉形
菊花的葉片形態變化較小,常作爲識別菊花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按其形態可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正葉:葉形端正,長闊、大小、厚薄適度。主脈、支脈和缺裂都較整齊。
深裂正葉:葉形與正葉相似,缺裂較正葉爲深,先端尖銳。
長葉:葉形較正葉狹長,缺裂較深。五裂整齊。
深裂長葉:葉形狹長,缺裂較長葉深,先端尖銳。
圓葉:葉長寬相近略呈圓形,葉肉較厚,鋸齒淺鈍。
葵葉:葉面積大,淺裂形如葵花葉。
蓬葉:葉形瘦長,深裂成5片狹長羽狀裂葉。形如蓬蒿葉。
反轉葉:葉緣反轉,葉面突起,如船反扣,缺裂較淺或不規則。
柄附葉:葉柄基部附生葉肉或托葉。

觀賞菊
菊花爲園林應用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廣泛用於花壇、地被、盆花和切花等。被山西省太原市作爲市花。菊花除具有觀賞價值外,還是一種實用植物。實用菊包括食用菊、茶用菊和藥用菊等。

食用菊
主要品種有蠟黃、細黃、細遲白、廣州紅等,廣東爲主要產地。這些食用菊主要作爲酒宴湯類、火鍋的名貴配料,流行、暢銷於港澳地區。菊花腦,則爲江蘇南京地區老百姓喜愛的菜蔬,通常用於作湯或炒食,具有清熱明目之功效。

茶用菊
主要有浙江杭菊、河南懷菊、安徽滁菊和亳菊。茶用菊經窨制後,可與茶葉混用,亦可單獨飲用。飲用茶用菊泡出的茶水,不僅具有菊花特有的清香,且可去火、養肝明目。

藥用菊
主要有黃菊和白菊,還有安徽歙縣的貢菊、河北的瀘菊、四川的川菊等。上面提到的茶菊亦可列入藥用區爲之中。藥用菊具有抗菌、消炎、降壓、防冠心病等作用。
還有野菊花也有藥用價值,野菊花別名野黃菊花、苦薏 、山菊花、甘菊花。

按形態分
按頭狀花序乾燥後形狀大小,舌狀花的長度,可把藥菊分成 4 大類即白菊花、雛菊花、貢菊花和杭菊花四類。在每一類裏則根據原產地取名 在白菊花類裏,藥用以產安徽亳州的亳菊品質最佳(稍微泛黃爲真品) 其次如河南武陟的懷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河北安國的祁菊,浙江德清的德菊等。

按花期分
根據花期遲早,有早菊(九月開放),秋菊(十月至十一月),晚菊(十二月至元月),但經過園藝家們的辛勤培植,改變日照條件,也有五月開花的五月菊,七月開花的七月菊,八月開花的八月菊。根據花徑大小區分,花徑在10cm以上的稱大菊,花徑在10~6cm的爲中菊,花徑在6釐米以下的爲小菊。根據瓣型可分爲平瓣、管瓣匙瓣三類十多個類型。
我國人民對菊花投以極大的注意和興趣,最早也並不止因爲它有獨特的觀賞性,主要還在於它的藥用價值。在春秋戰國時代,屈原的離騷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足見,當時已將菊花的花當作蔬菜使用了。但是,到了漢朝及唐朝對菊花的藥用價值引入了極大的注意。菊花的花是清涼藥,味寒、甘苦、散風清熱,明目平肝。這就叫藥菊,根據頭狀花序大小、色質,藥菊也有它自己的分類法。

依種型
品種演化次序和栽培、應用進行分類。
具體分法如下:
(一)小菊系(在正常栽培狀況下花徑小於6釐米)小輪型、小球型、小星型、小桂型。
(二)中、大菊系(在自然栽培狀況下花徑大於6釐米):
1.瓣子花類(舌狀花以平瓣爲主):單瓣型、復瓣型、蓮座型、翻卷型、球型、卷散型、垂帶型。
2.管子花類(舌狀花爲管瓣):管球型、管盤型、披散型、松針型、舞環型、珠管型。
3.桂瓣花類(筒狀花呈託桂狀):託桂型。
4.畸形花類(小花密生毛刺及先端開裂若龍爪等): 毛刺型、龍爪型。

分類
茶用菊
主要有浙江杭菊、河南懷菊、安徽滁菊和亳菊。茶用菊經窨制後,可與茶葉混用,亦可單獨飲用。飲用茶用菊泡出的茶水,不僅具有菊花特有的清香,且可去火、養肝明目。
藥用菊
主要有黃菊和白菊,還有安徽歙縣的貢菊、河北的瀘菊、四川的川菊等。上面提到的茶菊亦可列入藥用區爲之中。藥用菊具有抗菌、消炎、降壓、防冠心病等作用。
還有野菊花也有藥用價值,野菊花別名野黃菊花、苦薏 、山菊花、甘菊花。
觀賞菊
菊花爲園林應用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廣泛用於花壇、地被、盆花和切花等。被山西省太原市作爲市花。菊花除具有觀賞價值外,還是一種實用植物。實用菊包括食用菊、茶用菊和藥用菊等。
食用菊
主要品種有蠟黃、細黃、細遲白、廣州紅等,廣東爲主要產地。這些食用菊主要作爲酒宴湯類、火鍋的名貴配料,流行、暢銷於港澳地區。菊花腦,則爲江蘇南京地區老百姓喜愛的菜蔬,通常用於作湯或炒食,具有清熱明目之功效。

野菊(原種):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較多。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葉柄柄基無耳或有分裂的葉耳。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淡綠色。頭狀花序直徑1.5-2.5釐米,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中層卵形,內層長橢圓形,長11毫米。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頂端鈍或圓。舌狀花黃色,頂端全緣或2-3齒。瘦果長1.5-1.8毫米。花期6-11月。
甘菊(原種):多年生草本,高0.3-1.5米,有地下匍匐莖。莖直立,自中部以上多分枝或僅上部傘房狀花序分枝。基部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二回羽狀分裂。全部葉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柄基有分裂的葉耳或無耳。頭狀花序通常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或稍緊密的復傘房花序。總苞碟形,總苞片約5層。中內層卵形、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全部苞片頂端圓形,邊緣白色或淺褐色膜質。舌狀花黃色,舌片橢圓形,端全緣或2-3個不明顯的齒裂。瘦果長1.2-1.5毫米。花果期5-11月。  
小紅菊(原種):多年生草本,高15-60釐米,有地下匍匐根狀莖。莖直立或基部彎曲,自基部或中部分枝,但通常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中部莖葉腎形、半圓形、近圓形或寬卵形,通常3-5掌狀或掌式羽狀淺裂或半裂,全部裂片邊緣鈍齒、尖齒或芒狀尖齒。根生葉及下部莖葉與莖中部葉同形,但較小;頭狀花序少數(約3個)至多數(約12個)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傘房花序,少有頭狀花序單生莖端的。總苞碟形,;總苞片4-5層。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膜質。舌狀花白色、粉紅色或紫色,舌片長頂端2-3齒裂。瘦果長2毫米,頂端斜截,下部收窄,4-6條脈棱。花果期7-10月。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7190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