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植物瀕危的原因
手機版

植物瀕危的原因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2.2W 次

植物瀕危的原因
遠在新生代第三紀,銀杉曾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在德國、波蘭、法國及蘇聯曾發現過它的化石,但是,距今200萬~300萬年前,地球覆蓋着大量冰川,幾乎席捲整個歐洲和北美,大部分銀杉消失了。由於中國南部的低緯度區,地形複雜,阻擋着冰川的襲擊,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了銀杉的避難所,銀杉就這樣被保存了下來。
植物瀕危的原因 第2張
銀杉在我國首次發現的時候曾引起世界植物界的巨大轟動。那是1955年夏季,我國的植物學家鍾濟新帶領一支調查隊到廣西龍勝花坪林區進行考察,發現了一株外形很像油杉的幼苗,後來又採到了完整的樹木標本,他將這批珍貴的標本寄給了陳煥鏞教授和匡可任教授,經他們鑑定,認爲就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現在只保留着化石的珍稀植物——銀杉。50年代發現的銀杉數量不多,且面積很小,自1979年以後,在湖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又發現了十幾處,1000餘株。

植物瀕危的原因

1、內在因素

植物物種瀕危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例如,一些植物的分佈區域狹窄,或者種類較少,該物種的競爭力就會下降,很容易受到干擾而滅絕。另外,這些植物的繁殖能力不強,不能很快建立種羣,也會引起數量的急劇減少。因爲局部環境總是在變化,那些不能適應變化環境又沒有能力遷移到適宜環境中去的植物物種就會面臨滅絕。種羣之所以能適應千變萬化的自然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種羣內不斷遺傳變異,所以,遺傳變異極低或沒有的物種也有可能滅絕。總之,競爭力弱、繁殖能力不強、遺傳變異低、適應性差的植物物種,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擾,就很可能會面臨瀕危或滅絕。

植物瀕危的原因 第3張
植物瀕危的原因 第4張
例如:觀光木在森林鬱閉度高的情況下能開花,但不能正常結實,在鬱閉度較低的情況下種子成熟後遭到鳥類啄食。這種植物生長極慢,在栽培條件下,四年生幼苗,高不過1米,在生存鬥爭中終將被淘汰。我國特有的一種蕨類植物,中華水韭僅生在 蘇、浙、皖一帶的水邊溼生環境。植體低矮而纖細,又要求特定的溼生條件,一旦生境改變,這種植物就很容易失去生存能力;50年代,中華水韭在皖南一帶的水邊成片生長,但現在就很難發現它們的蹤影。

2、生物因素

2.1種間競爭

當不同物種共同利用同一有限資源時,或當某一類個體數量迅速增加時,常常導致物種間發生競爭。競爭分兩類:一是爭奪性競爭,即兩類生物利用同一環境資源;二是干擾性競爭,通過毒害、攻擊、佔有領土和他感作用等進行競爭。生態習性相似的物種往往形成鑲嵌分佈型,使兩個競爭物種可能長期共存。競爭往往要伴隨其他因素(重大的地質事件、人爲干擾等)纔會導致物種的滅絕。然而對較小的島嶼來說一個侵入種的侵入有可能導致當地種的滅絕,這是因爲較小的島嶼面積減少了當地種尋找其避難所的機遇,而對較大面積的島嶼和大陸來說,當地種可能找到避難所,從而能和侵入種建立鑲嵌分佈的關係。

2.2寄生及致病微生物

真菌、細菌等多種微生物,是需要從其他有生命的生物或無生命的有機物中獲取養分,並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寄生物。引起傳染性植物病害的有:真菌、細菌、病毒、線蟲及寄生性種子植物。寄生生物和致病微生物生活在某些瀕危植物上時會對寄主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損害,導致植物體發育不良乃至死亡。

2.3協同作用

物種滅絕或瀕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雖然我們對此還知之甚少,但可推測各因素的影響是通過協同作用來放大的。當某一因素作用於生態系統時,該系統中的生物羣落對某一壓力的容忍性將會降低,這意味着協同作用將可能導致物種的滅絕。不同因素的相互協同作用將使影響結果發生得更快,更加顯著。協同作用對物種的影響往往附加其他的因素,比如:與物種滅絕相聯繫的“骨牌效應”。一個物種的數量增大和消亡,都會導致其他物種在數量上的大量變化。這種影響可能是通過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來發揮作用的,即由於與森林密切相關的特殊物種的滅絕,最終導致森林的崩潰。

3、物理因素

除了生物本身的原因外,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物理因素,例如海平面上升、火山爆發、地質作用、極端氣候事件(暴雨、暴雪、高溫、低溫等)、磁場側轉、天體碰撞、彗星雨等。這些因素有可能導致植物的生存環境惡化(如溫室效應、酸雨、大氣污染等)、食物鏈被破壞等後果,直接影響了植物物種的繁衍和生存,最終導致植物物種急劇減少或滅絕。

4、人類活動因素

4.1生境破壞

生境破壞主要包括森林生境的喪失,溼地和水生生境的破壞,草地的損失和沙漠化。目前植物的進化速度不可能跟上人類改變地球面貌的步伐。地球歷史上的物種大滅絕都經歷了幾百萬年甚至幾千萬年,而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的大量物種滅絕則發生在幾百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地球上的許多植物由於受到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巨大環境壓力作用(如全球氣候變化、酸雨、大氣污染),正在迅速的被推向滅絕的深淵。

4.2過度利用

隨着人口的增加,人類對自然的干預能力不斷增強,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就越演越烈。對生物資源的濫用,掠奪性的開發是使生物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一些植物物種原本是羣落的建羣種,分佈相當廣泛,而且更新能力很強,但由於過度採伐利用,野生植物數量已經很少,而且環境愈來愈不適宜它們的更新,使其陷入了一種十分脆弱狀態。如這些不利因素得不到改善,野生物種很快就會發展成瀕危狀態。另外,人類對陸地資源的過度利用也引起了植物多樣性的喪失。由於人類大規模地將森林開墾爲種植園及牧場,破壞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導致了許多植物物種的滅絕。

4.3引入物種

自然界的各種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這是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而自然界的這一生態平衡是通過食物鏈來控制的。如果引進的外來物種沒有天敵,食物鏈被切斷,它就瘋狂地生長和繁殖,像一匹脫繮的野馬失去控制。經過人工基因操作的轉基因生物的釋放,是一種新的生物入侵。這類生物向環境的釋放是最近的事情,人類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經驗給出準確的判斷,因此尚不明確這類生物入侵是否同樣具有其他生物入侵那樣潛在的威脅。

植物瀕危的原因 第5張
植物瀕危的原因 第6張
美國舊金山灣區從1850年以來,每36周有一新物種入侵。1970年以來,這個時間縮短爲24周。1990年以來,縮短爲12周。生物入侵的後果常常不可逆轉,新生物一旦侵入,要去除它們十分困難。澳大利亞曾從美國得克薩斯和佛羅里達引進了一種名爲霸王樹的仙人掌科植物,因未有相應的生物學控制機制,使得幾百萬公頃牧場變成荒地,直到又引入了它的天敵——一種南美飛蛾,才使霸王樹的蔓延得以控制。我國福建省霞浦縣爲改造東吾洋沿岸的灘塗,1983年從美國引進大米草,以作護堤、飼料、燃料。七年後發現,由於大米草競爭力強,生長旺盛,很快就破壞了該地區的生態系統。然而,在福建引種者後悔不已的同時,有的地方近年來還在引種大米草。比如,爲了“保護長江入海生物及洄游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有的地方已經引種大面積的大米草。據瞭解,目前大米草已經傳播到我國南北100多個縣市的沿海灘塗,海岸生態安全正遭受嚴重威脅。

5、人爲分類因素

一方面,由於不同的分類學家對物種的劃分有不同的觀點,堅持“小種”概念的分類學家往往將一個類羣分爲許多種,這些“種”自然就變爲稀有或瀕危了,這類爭議的例子有許多。正如Kruckeberg所說:不同的分類學判斷可以將物種從稀有變爲常見,或者從常見變爲稀有。另一方面,由於分類學研究的不足,包括野外調查不夠、標本不足、研究還不深入等,也會造成分類學上的困難以至出現錯誤。例如橄欖科的橄欖屬(Canarium) 曾被定爲45 個種全爲特有(稀有或瀕危)種,然而經過深入研究之後現在只被承認9 個種,其中只有4 個特有種。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因此,由於分類學的主客觀原因會造成一些人爲的“稀有”或“瀕危”種。這也從另一角度表明了分類學工作的基礎性和重要性。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61265.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