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南京中山植物園
手機版

南京中山植物園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2.38W 次

南京中山植物園介紹

南京中山植物園
"南京中山植物園" 前身是建立於1929年的“中山先生紀念植園”(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及1934年的“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1954年,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和重建了南京中山植物園,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開始了植物園與植物研究所“園、所一體”的體制。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定名為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1993年起,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定名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

所(園)佔地186公頃,坐落於南京鐘山風景區內,面山臨湖,傍依古城牆。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又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八十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所(園)已成為一座享譽中外,集科研、科普和遊覽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的植物所(園)。

作為我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所(園)以植物資源的收集、引種、開發利用和保護為主要目標,開展了植物分類、藥用植物、經濟植物、觀賞植物、植物化學、植物環境和物種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設有植物多樣性與系統演化、藥用植物、經濟植物、觀賞植物、植物景觀與生態工程等研究中心,以及江蘇省植物遷地保護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藥用植物研究開發中心、植物資訊中心和華東地區最大的植物標本館。植物園儲存植物7000餘種(含品種),建成專類植物園(區)19個,擁有館藏植物標本70餘萬份。

南京中山植物園 - 景區介紹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2張
路徑地圖

1 入口:該自然教育區建立於1998年,由南京中山植物園和英國總領事館駐上海文化教育處合作,採用了英國倫敦生態所專家的建議。該區為約20公頃的混交林,為紫金山一些代表性的動植物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

2 松樹林地:看看你周圍的樹木,最高的大部分是黑松,三十年代從日本引入。松樹為針葉樹種,葉子細而長。所有的樹木在冬季停止生長暫時不需要葉子的生理功能,但葉子的存在扔會使它們失去大量的水分,為了維持代謝平衡,很多樹在冬季必須落葉。而針葉樹的葉子表面積小,散失的水分有限,所以能夠保留住這些葉子。通過樹枝從上到下的輪數,你能猜出這些松樹的大概年齡。如果有15輪,那麼這棵樹至少在15年以上。 這一帶可能會看到畫眉,這是我國最著名的鳥之一。顧名思義這種鳥有一條醒目的又長又白的“眉毛”,畫眉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南部。

3 眺望紫金山:當從第二點走過來時,是否注意到進入了一個樹冠隙很大的更開闊林地,這裡的樹木遭到了1994 年火災的破壞,只有一些松樹倖存下來。請留心落葉樹是怎樣自衍更新的。 附近有很多種落葉樹幼苗,包括鹽膚木、柘木、楓香等。 向北仰望可以看到紫金山,這座山極有可能是幾萬年前的一場火山爆發形成的。周圍的岩石和石塊是由巨大的粉紅色或白色石英礦組成。這種母巖產生的土壤貧瘠、沙質並且通常呈酸性。在某些樹上可以看到人工鳥巢,若你耐心等待,會看到一兩隻鳥突然飛出來,它們可能是大山雀。黑頭,身子灰白的小鳥,通常在樹洞裡築巢。 這裡還能見到蔓生、帶刺的灌木---蓬藟,具有香甜的白色花朵,能結出紅色或黑色的果子。在天氣晴朗的日子,有時可以看到巨大的灰色山鷹在樹林上空翱翔。

景點——清澈的小溪

4 自然教育區最老的林地

沿小路拾級而下,又一次進入了密林,這次全是由落葉樹種組成。看看這些樹有多高吧!主要樹種是楓楊。請注意樹上垂下來的一串串翅果。當種子成熟時落下的速度因翅膀而減慢,並使它們旋轉,像小降落傘一樣。這就是使種子在發芽前能傳出的距離母樹較遠的地方。 樹林中光線很暗。所有植物的生長都需要陽光,有些需要的比較少,因此被稱為耐蔭植物。現在你地周圍有很多這樣的植物,尤其是蕨類植物。 蕨類是一種原始植物,它們並不開花但能通過孢子產生後代。要想見到這些鏽紅色的孢子,你必須觀察葉子背面產生孢子的結構---孢囊。這裡至少生長有三種蕨,請注意它們不同的形態。爬藤植物(如爬山虎),用它們小小的吸盤附於其他植物上,從而向上生長接受陽光。再看看楓楊並注意有多少爬藤植物生長於樹幹上。 有一種更加引人注意的具有細長尾羽的鳥---紅嘴藍鵲,經常出現在這一區。

5 溪流、小橋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3張
在橋上稍作停留,下面的這條溪流經幾千年穿越岩石從而形成這個隱藏的河谷,河床上有許多石英卵石,被河底的水流沖刷得又光又圓。溪流發源於紫金山高處某點,岩石中滲下的雨水從那裡溢位地表。旱季小溪將會變得乾涸。 這裡可找到葉形奇特的構樹。 請聆聽森林的聲音,特別是許多不同的鳥的叫聲。春夏季,經常有一對噪鵲在小溪的兩岸狂暴的對叫。這是杜鵑科的一種鳥類。雄鳥全身黑色,雌鳥則是褐色底色上有多樣的條紋和斑點。

無干擾區6 無干擾區

穿過主路,進入區域的最北部你就達到了一個很少受到干擾並處於高度自然狀態的地方。由於透光率、坡度和土壤溼度的多樣性,多種多樣的灌木和地被生長繁盛。因此,將該地區作為無干擾,保留自然狀態。 在這一點,能看到楓香和櫟樹佔據了樹冠的大部分。楓香是一種美麗的樹,它的葉子碾碎後聞起來象蘋果,到秋天會變成橙色、紅和紫紅色。在美國,人們常常在與它同科的的另一種的樹的幹上打孔,取其甜甜的樹脂。栓皮櫟,象它的名字提示的經常被用來生產軟木。 可以看到一大片有一人高的竹子,竹子是一類具有中空、木質莖、葉平整的大型草本,僅生存於亞洲的中部和東部。竹類喜溼,在這裡很明顯的標出小溪在林中的流向。保持安靜,可能會幸運地看到棕頭雅雀,這是一種短喙、長尾、眼睛小而黑亮的淡紅棕色的小鳥。它們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竹林中,它們在這裡建造與蜘蛛網相連的杯狀的小巢,以尋食竹類的種子和在這些潮溼環境中的昆蟲為生。 如果你於清晨或傍晚在這裡並保持安靜,你會碰上一隻獐子。這是一種小型鹿類,肩高只有半米,雄獐具有長而彎的犬齒。 從這裡向南從容的走到大路,你會短暫的離開生態教育區。順路向西走,又通過入口重新進入本區。你肯定會注意到入口左側的小樹----紫薇,它具有吸引人的光滑的樹皮。當給它輕輕的撓癢你會感到它在顫抖!

南京中山植物園 -歷史沿革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4張
1925年3月,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願望,在南京東郊鐘山主峰南麓建造了肅穆、巨集偉的陵寢。為了儲存許多國家政府和民間團體向中山陵園所贈送的名貴花草、樹木,1929年在中山陵西側、明孝陵附近劃地建立了"國父孫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曾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炮火摧殘的中山植物園得到恢復和發展。不但成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著名風景名勝,而且成為國內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植物學研究方面,在1934年7月中央研究院建立的動植物研究所的基礎上,經過合理調整,於1950年10月調集以植物分類學家裴鑑為首的一批科研人員在南京建立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1954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又決定,將工作站遷到南京東郊與孫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進行合併、擴建,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該園背倚鐘山,面臨前湖,佔地186公頃(合2800餘畝)。為了使植物研究的方向任務有應有的體現和發展,1960年6月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並保留中山植物園名稱和功能。此後一直儲存了所、園一體的建制,使植物研究和植物園建設互為依託、相得益彰。

南京植物研究所和中山植物園的初步成長和發展首先歸功於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懷,在國家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撥出專款建造科研辦公大樓、試驗研究溫室、購置儀器裝置和圖書資料,創造了必要的研究工作條件,我們敬愛的朱德委員長几次來園視察並作指示,極大地激發了全體職工的積極性。新老幾代植物科學工作者和廣大園林職工在建園初期,儘管物質資源相當匱乏,十分艱苦,然而幹部和員工的勞動熱情卻十分高漲。經過十幾年的忘我工作、辛勤勞動,到1966年"文革開始時,已建立起"苗圃試驗區"、"藥用植物園"、材用樹種園"、"松柏園"、"樹木園"和"分類園"共700餘畝,建成了溫室2000多平方米,科研大樓擁有植物標本40餘萬份,在開發利用藥用植物、速生樹種的引種馴化、木本糧 油選種育種和植物植被資源調查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出版了《中國藥用植物誌》、《江蘇植物誌》 、《江蘇藥材志》等數十部志著和大量研究論文。引種成功了巖薔薇等取代進口的工業原料植物,特別是在裴鑑所長領導下,以薯蕷科為物件,進行了綜合研究,為國內同行運用多學科手段進行植物系統演化研究率先做出了成功的樣板,此理論應用於生產實踐,解決了甾體原料藥的生產,結束了我國激素類藥物依靠進口的歷史。還與4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植物園建立了種子苗木交換關係,引進了油橄欖、速生柏和優良綠肥等植物,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在國內外植物學界和園林界享有一定的聲譽。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5張
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生,林彪、江青、康生這一類帶著政治野心和私人慾望的野心家的陰謀活動,造成廣大人民群眾思想的極度混亂。園、所也一無例外地陷入了無法正常工作的狀況。老專家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年輕一些的被說成走白專道路,連研究物件--樹、草、花也被劃為資產階級"成分",而大批職工亦被按照"敵我"界線排了隊。就在這種敵我混淆,黑白顛倒的極左思潮的衝擊下,中山植物園的厄運接踵而來。1969年某"機關"決定"借用"植物所房屋,1972年又進一步強令植物所搬遷,把全部房屋讓給該機關使用,而該機關也對辦公大樓按照"幹部休息"的要求作了改造的計劃。在這"蠶食"過程中,植物所全體職工,帶著"鬥、批、改"的任務,又重演了一次抗戰時出現過的"輾轉遷徙"。他們先是被趕到南京師範學院,繼而又下放到六合農村,後來又到江浦老山林場鍛鍊,接著要與省農科所合併,最後又搬到停辦了的南京農學院進行名目繁多的政治運動。這期間還曾經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1972年夏,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史》一書作者,80高齡的李約瑟先生來到南京,指名要看看中山植物園。接待人員只好以"植物園人員外出鬥、批、改"為託辭而婉言謝絕。可是,李約瑟說,"我研究中國科學史數十年,早就想親眼看一看世界聞名的中山植物園。人員去鬥、批、改了,植物不去鬥、批、改,能不能讓我去看看植物?"結果還是遭到拒絕。他只好抱著終生遺憾,心酸淚溢地離開了南京。以後又有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法國等外賓指名要看植物園,有關部門仍以"維修"為名,謝絕參觀。在國際交往上很被動。 1969年所謂"借房",實質是某機關的少數人看中了植物園這塊風水寶地,藉口"戰備需要",採取先借用房屋,後強令搬遷的政治權術致使植物園遭到毀滅性破壞。"借房"初期,植物園的辦公用房被全部佔用,植物園裡的大批樹種被砍伐,試驗苗圃被闢為水稻田和菜園,高大的溫室種上了黃瓜、茄子和辣椒等蔬菜,大量名貴的熱帶花卉苗木被掃地出門,唯一剩下的是一棵高懸屋壁上的薜荔。在700多畝的中心區域內,被佔用的土地達200多畝。在試驗區內放鵝、牧羊、人畜踐踏,致使植物園無法管理。佔領人員隨便摘吃雜交試驗樹的果實,使科研成果付諸東流。連種植了周總理從阿爾巴尼亞引進的油橄欖的園地也不能倖免,水土保持被嚴重破壞,還間種著農林部規定不準間種的作物,使這一從國外引進的樹種的成長、發育得不到應有的保證。總之,即使 在"借房"期間對科研工作的損害也是很難用文字來表達的。至於強令搬遷所造成的各方面損失就更令人痛心了。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6張
由於限時限刻強令搬遷,研究工作全部停止。在搬遷過程中,浸製的生藥標本經顛簸運輸基本上作廢。植物標本搬到新址,由於房屋不合適,雨季一到,發黴變質。從國內外引種的植物大量喪失,名貴樹種被破壞,如全國巖薔薇原料的良種基地(已為國內擺脫定香劑進口作出貢獻)被全部砍除,60多畝藥用植物園損失巨大 。"亞、非、拉"植物引種區變成了進駐者的菜園;試驗苗輔成了水稻田。由於新址無適宜的試驗場地,人員無法落腳,造成人分兩地,園分兩攤,首尾不能相顧,一般栽培尚且困難,科研工作更難開展。近二十年辛勤栽培的植物,本來正是進行科學研究為工農業生產作出貢獻的良好時機,卻因少數人的極左、愚昧加私慾而喪失殆盡。此外,佔住園內的各部門為了爭種蔬菜,提出"見縫插針"的口號,肆意砍樹種菜。如在一處苗圃地,一次被挖除的苗木竟達一千多株,他們甚至竟派人放哨,偷砍竹子,有時一次就達數百根。 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後,人們從這一驚心動魄的事件中考慮了一系列極具尖銳性的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毛主席發動的"文化大革命"被林彪一類野心家、陰謀家所利用了,完全搞得"走了樣"(當時僅能認識到這個程度)。尤其是1971年底和1972年初,毛澤東同志為"二月逆流"錯案平反、參加陳毅同志追悼會。不久《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要正確執行黨的幹部政策。在這期間周恩來同志在許多場合指出要把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團的罪行和批判極"左"思潮結合起來。在文化教育方面,周總理又提示有關人員,強調了基礎理論教學和研究,《人民日報》也作了相應的宣傳報道,這一切都反映了科研人員和廣大師生的心聲。自從林彪反黨集團被揭露以後,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職工強烈要求所領導向上反映情況,植物研究所領導多次向上級提出報告,要求歸還被佔用的房屋和園地。可是,一封封信函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挫折之後,植物研究所從領導到員工由氣憤變成了氣餒,再由失望變成了絕望。眼看全國上下都對極"左"思潮有所認識,而當時江蘇省少數頭面人物卻仍在處心積慮地要搞掉中山植物園,解散這支科研隊伍,這一切不能不使人們義憤填膺。

1973年3月,鄧小平同志恢復了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年底又出任中央軍委委員。在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鄧小平同志大刀闊斧地開展了對各方面的整頓工作,使國民經濟有了轉機。這一切,植物研究所的幹部群眾都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們並不瞭解當時複雜的政治鬥爭內情,卻憑著樸素的直覺,認定鄧小平同志是值得信賴的。於是,鼓起勇氣,抱著一線希望,給鄧小平同志寫了封長達5000餘字的人民來信,並在研究所發起了簽名活動。當經辦人拿著人民來信到處找人簽名時,有的人邊簽名邊嘆息道:"又來簽名了,有什麼用啊!"經辦人為了鼓舞士氣,毫不含糊地回答:"有用!這次一定有用!"信寫 好了,可是怎麼把它寄到鄧小平同志的手上呢?研究所的領導絞盡腦汁,最後選定了兩個途徑:一個是由出差人員從石家莊郵局發出人民來信。為了擴大影響,他們把列印好的36封信同時寄給36處負責同志或有關部門;另一個則是通過人託人的辦法把信交到鄧小平同志的手中。1974年6月中旬,這些寄託著植物研究所幹部群眾對鄧小平同志無限信賴之情的信終於被髮出了。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7張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8張
究竟是哪一封信到達了鄧小平同志的手中,至今仍然還是個謎。不過根據可靠物證可以推斷出如下經過:1974年6月25日上午,鄧小平同志接到植物研究所幹部職工寫給他的人民來信。當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目光在信上快速掃描時,他的雙眉越鎖越緊了。隨後,他習慣地點燃一支菸,一邊仔細地閱讀來信,一邊陷入了沉思。信中所說的南京中山植物園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身為指揮百萬雄師下江南的京滬杭戰役總前委書記,他曾經到過這裡。而如今,在極左思潮影響下,這樣一座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世界聞名又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的植物園,竟然無處安身,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如不迅速恢復,損失將如何估量啊!想到這裡,他猛地撳滅了菸頭,提起筆來寫了一個態度堅決的退房批示,其中明確寫道:“如來信屬實,應堅決歸還”。

當天下午3時40分,國務院值班室人員撥通了江蘇省委的電話,查問有關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的情況,要求江蘇省委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很快將鄧小平同志的批示連同江蘇省植物研究所人民來信的影印件轉給下屬單位,要求迅速查處上報。江蘇省委和有關單位在查明情況以後,經過協商,終於落實了歸還方案。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當這一切在快速進行時,植物研究所的幹部群眾也隱隱約約的聽到一些風聲,他們的心情是喜憂參半、聽天由命的。可是,當歸還植物園的喜訊傳來時,他們竟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直到1974年11月他們帶著倖存的幾十萬份植物標本和成箱成捆的研究資料重返闊別數年的故園時,很多人還覺得恍如夢中。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植物研究所的負責人想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這麼快就落實了政策時,他們得知,是鄧小平同志親自作了歸還指示。儘管他們並沒有親眼看到鄧小平同志的"如來信屬實,應堅決歸還"批示,可是,他們堅信不疑地向幹部群眾傳達說,多虧鄧小平同志作了"如來信屬實,應堅決歸還"的十字批示,我們才能夠這麼順當地重返植物園。一傳十,十傳百。紫金山麓、石頭城裡,成千上萬的人們傳誦著鄧小平同志給植物研究所的批示。其實,鄧小平同志的批示不論是八個字、十個字或者更多字,批示的本身意義又何止是拯救了一箇中山植物園呢?

南京中山植物園 - 歷史價值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9張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10張
南京中山植物園是重要的教育中心。世界上有1600多個植物園,它們維護並收集了自然界之外最大數量的植物物種。在野外,多達60000種植物物種在未來30年-40年內可能面臨種質枯竭基至滅絕的威脅。威脅的因素包括諸如生境消失和破壞,外來物種的入侵,動植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土壤、水源和大氣汙染,全球氣候變暖,工業、農業和林業的發展。

植物園在保護植物方面有顯面易見的重要作用。然而,沒有教育,保護就不能成功。植物園在教人們懂得植物對我們日常生活,以及對全球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植物園還通過突出強調植物和生境所面臨的威脅,來幫助人們尋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途徑。

所有重大的國際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持續生存戰略(《關心地球》、《全球生物多樣性戰略》、《生物多樣性公約》、《21世紀議事日程》)都強調了教育在制止生物多樣性流失戰略中的重要性。植物園對於貫徹這些戰略起著重要作用,而制定這些方針的目的正在於確保這一作用的實施。

植物園開放時間

(1)北園 5月1日—10月7日8:30—17:30,10月8日—4月30日8:30—17:00;

(2)南園—北門 5月1日—10月7日8:30—17:30,10月8日—4月30日8:30—17:00;

南園—東門 每年3月20日—5月20日和9月20日—11月20日期間開放,開放時間同南園北門。

南京中山植物園門票

票價: 北園:15元人民幣/位(含橋世界);南園:45元人民幣/位。

南京中山植物園交通訊息

南京中山植物園 第11張
南京中山植物園坐落於南京東郊的國家級鐘山風景區的西南角,前湖旁。

公交:3線、20路、315到植物園站。

地鐵:地鐵2號線至明孝陵苜蓿園站步行800米。

本文連結:https://www.hhbky.com/zh-tw/yanghua/zhiwuzhishi/16395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