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鵝掌楸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鵝掌楸的文化背景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2.01W 次
鵝掌楸的文化背景
名稱由來
鵝掌楸又名馬褂木、雙飄樹,爲木蘭科鵝掌楸屬落葉大喬木。葉大,形似馬褂,故有馬褂木之稱。葉形如馬褂──葉片的頂部平截,猶如馬褂的下襬;葉片的兩側平滑或略微彎曲,好像馬褂的兩腰;葉片的兩側端向外突出,彷彿是馬褂伸出的兩隻袖子。故鵝掌楸又叫馬褂木。花單生枝頂,花被片9枚,外輪3片萼狀,綠色,內二輪花瓣狀黃綠色,基部有黃色條紋,形似鬱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稱是“Chinese Tulip Tree”,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鬱金香樹”。

瀕危原因
鵝掌楸在自然條件下,種子飽滿率一般不到15%,而種子發芽率僅在5%以下,造成這種低結實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鵝掌楸爲蟲媒花植物,但花色單調,花瓣爲綠色,缺乏對多數昆蟲的招引力,花期又一般多在4-5月份,正值長江流域多雨季節,氣溫變化較大,偶遇低溫,妨礙了昆蟲正常活動,因而也常影響花粉的傳播和受精,降低了天然的結實率。鵝掌楸屬雌雄同株同花,通常雌蕊早熟於花瓣展開之前,而這時雄蕊尚未成熟,存在自花授粉隔離機制;花瓣展開後,柱頭又很快變褐,可受期極短,雌雄配子敗育現象普遍存在,且存在花粉管生長受阻、胚和胚乳發育不協調等現象。故生殖生物學障礙是導致鵝掌楸結實率低而瀕危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由於花部構造特化和受精過程的遺傳障礙而大大地降低天然結實率外,現存種羣達到規模極小,資源配置不合理,長期異交繁殖在基因庫中必然積累大量隱性有害基因,居羣內個體間近交係數增大,而發生自交,遺傳漂變等也影響種羣生存能力。又根據Parkws和Wendel對來自安徽、江西鵝掌楸種子同工酶分析,中國鵝掌楸遺傳多樣性水平低於北美鵝掌楸。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結實率。
再從生態角度分析,賀善安等認爲原由適生環境已遭嚴重破壞,鵝掌楸長期處於非適宜生境中,也是導致該物種趨向瀕危的原因之一。

保護措施
鵝掌楸種羣大多處於不利的生境,但仍具有較高水平遺傳多樣性,對一個具有複雜遺傳結構的瀕危物種的保護應採取綜合措施。首先要制止亂砍濫伐,努力保存現有的居羣和個體,在原地保護基礎上,創造一個較適宜的生境。還可認爲遷地創造大居羣、大空間,給該物種提供基因交流和重組條件,組織目前各孤立小居羣由於遺傳漂變以及近親交配而引起的遺傳多樣性降低。王章榮還認爲中國鵝掌楸基因資源的保護應以遷地保存爲主,建議在中國的華東、中南和西南選擇適宜地點,分別建立基因庫,保存我國現有自然資源,同時選擇優良種羣,人爲促進天然更新措施,進行就地保存。還應開展種羣間的交配,促進基因交流,拓寬該樹種的遺傳基礎。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北美鵝掌楸引種栽植在中國的南京、昆明、青島、廬山、杭州、上海等地,但數量極少。1991年鵝掌楸作爲世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闊葉樹課題的主要樹種,中國首次有規模引種多個北美鵝掌楸南部種源,並開展了全分佈區的地理種源試驗。根據李健民等報道,北美鵝掌楸種源在福建邵武試驗點試驗結果,北美鵝掌楸根系不發達,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造林後植株死亡率都高於我國鵝掌楸,大面積造林總是難以成功。他們認爲引種北美鵝掌楸的目的在於豐富種間雜交育種資源,而不在於豐富本地區的造林樹種,在引種5個北美鵝掌楸參試種源中,來自較內陸的密蘇里種源表現最好,可用作種間雜交育種的親本種羣。

保護現狀
鵝掌楸屢遭濫伐,在其主要分佈區已漸稀少。鵝掌楸是異花受粉種類。但有孤生殖現象,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時即已成熟,開花時,柱頭已枯黃,失去授粉能力,在未授精的情況下,雌蕊雖能繼續發育,但種子生命弱,故發芽率低,是瀕危樹種之一。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9162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