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鳶尾草的栽培技術
手機版

鳶尾草的栽培技術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3.99K 次
鳶尾草的栽培技術
種植時期
秋-春季種植(新收穫的種球)
鳶尾草種植過程中和種植後,土溫均應低於20℃。
關於球莖的大小,最大球莖(周徑10釐米以上)質量相對較高。周徑在9-10釐米的種球一般於12月1日種植。由於比前者略小,質量要稍微差些。
無論在無供熱的溫室還是在露地,都可以在11月開始栽種。因爲鳶尾草易受霜害,所以土壤應適當用稻草覆蓋(每100平方米100公斤)。從5月15日起,一些品種如“RoyalYellow(皇家黃)”、“YellowQueen(黃皇后)”已不能再貯藏下去,而且也不能再使
用了。在5月15日前,所有種球都可使用。在溫帶地區,所有的種球(大規格或小規格)都可以在1月1日在加熱溫室中栽種。
夏季種植
夏季種植鳶尾草有一定風險。因爲鳶尾草產量直接依賴於生長期的溫度。如果預計平均溫度高於25℃,那麼種植計劃將不得不取消。此時,種植只能提前或延期。
秋季種植(延遲種植的種球)
根據土壤溫度(最好低於20℃),可在9月1日開始栽培,或者在溫帶地區使用“BlueMagic(藍魔)”、“Ideal(理想之花)”和“uw(布拉奧)”這些品種提前栽種。
在此期間,只有種球規格在9-10釐米和10釐米以上的才合適種植。
表1中總結了不同品種所推薦的種植時期。如果該品種被推薦,表中還同時列出了相應的種植密度。

種植方法
鳶尾草通常用大拇指壓入土中。種植前土壤需打鬆並使其稍微溼潤。接着,用拇指輕輕壓每一個球莖,直到球莖大部分都沒入土中。這種方法稱作“指壓法”。上述一系列操作均是爲了保護球莖根冠和萌發的根免受損傷。
在溫室和露地,如果預計植株生長前出現霜降,最好將種球種植在苗牀上。種植後,在苗牀上蓋土,直到球尖剛好被蓋住。這種處理方法同樣適於在暖氣候條件,以防止球根處土溫高於20℃。

種植深度和密度
鳶尾草種球種植時需格外注意。特別在根系開始生長時,儘量避免損傷根系。採用指壓法,要小心地將球莖的3/4部分按入土中。苗牀種植深度在7-10釐米,然後用土覆蓋至球尖處。與淺植相比,深植防止凍害並使球基部的土溫維持理想的溫度。種植淺的球莖會因土壤乾燥而受損。在狂風大作時,植株會倒伏。在一年中的高溫期上面土壤易變幹,根系溼度不夠。基於這種原因,在土壤變幹前覆蓋土壤(使用稻草、稻殼或遮蔭網)。
種植密度依不同品種、球莖大小、種植期、種植地點的不同而不同。以下表格就根據以上因素,給出種植密度。

植株的支撐
根據種植期、氣候和品種的不同,在植株生長期內都應爲植株設置支撐物。例如:秋季溫帶地區種植相對較長,應提供支撐物。其他月份尤其在夏季,當植株高度超過80釐米時,支撐物很重要。採收時切花被摘除而非切除,保護物可使植株避免倒伏。通常作爲支撐物的是菊花網。它在確定種植密度時也起到作用。隨着植株的生長,支撐網也相應升高。

土壤
對於鳶尾草切花的生產,實際上在任何類型的土壤中都可以進行,只要它排水良好,保溼性強,且不板結者(否則會限制植株生長)。土壤結構好是基本的條件,因爲這對經常大量種植生長期短的鳶尾草是非常必要的。
在重壤土中,建議加入諸如泥炭、蛭石或粗沙,與25釐米左右深的土壤進行混合,以對土壤進行改良。
易板結的土壤,種植後可在土壤表層覆蓋一層諸如稻殼、稻草、松針、黑色泥炭或類似的材料來防止土壤板結。也可用次方法來防止土壤很快變幹。
爲了使過多的水分應快速排除,應配置功能良好的排水系統。這樣也使用水對溫室土壤進行淋洗成爲了可能。該處理可防止在種植喜肥作物或某種植階段使用水分較少而引起鹽分的積累問題。

鹽敏性
鳶尾草是鹽敏性植物。鹽分過高的土壤中,根系生長緩慢,甚至受損傷,並且限制植株吸收水分,導致花朵脫水。
爲了降低過高的鹽濃度,在種植前需要將土壤徹底淋洗(每平方米土表用200-400毫米水淋洗)。
在種植施肥較多的如菊花、玫瑰、康乃馨、西紅柿等作物或某階段澆水較少後,會引起土壤中鹽分含量過高。土壤鹽分含量高還有可能是在種植如小菖蘭等收穫晚的作物後引起。因此,建議在種植前或剛種植後不宜大量使用合成肥料。爲此,至少在開始種植6周前做一次土壤抽樣調查,這樣可以得到土壤中各種鹽含量的數值。

土壤樣本中以下各元素勿必不能超過所推薦的水平:
全鹽(導電值)1.0-1.5毫摩爾25℃土壤中
氯鹽(食用鹽)1.5-2.0毫當量
鉀鹽0.8-1.5毫當量
氮鹽1.0-2.0毫當量
鎂鹽2.0毫當量
磷鹽每升不超過5.0毫克

灌溉水的電解電導水平一定不能超過0.5毫西門子/釐米。在溫室中使用氯鹽濃度不超過50毫克/升;在露地中使用氯鹽濃度則不能超過450毫克/升。如果灌溉水不能達到標準,則不能進行鳶尾草生產。
但是,由於各種情況使灌溉水中鹽分濃度超標,土壤應儘量保持溼潤,這樣可防止因土壤乾燥而引起鹽濃度的上升。

施肥
一般來說,種植前施基肥的方法並不可取,因爲這會提高土壤中鹽分的濃度,而延緩鳶尾草的根系生長。種植前對土壤的抽樣調查以確保土壤含有正確的營養成分。抽樣一定要在對土壤處理和淋洗後進行。這樣,所缺的養分可通過以後直接給土壤中補充肥料來得到。鳶尾草對氟元素敏感,因此,含氟的肥料(磷肥)和三磷酸鹽肥料禁止使用。反之,如二磷酸鹽肥料則應使用。

雜草控制
鳶尾草的生長過程只需8-12周,在這麼短的生長時間裏,如果對土壤進行過蒸、淹、犁等處理後,那麼在植株生長過程中不必考慮除草問題。植株種植後,主要使用化學除草劑來清除雜草。但施用時注意不能對植株造成傷害。
如果植株種植後,地裏開始生長雜草,那麼只有在種球被埋得足夠深的時候纔可以施用除草劑。種球新萌生的幼芽至少在土壤以下2釐米處纔不會受到除草劑的危害。
在植株展葉之前,溫室或露地中的小草可通過噴施適宜的除草劑來控制其生長。如果普通除草劑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一年生的牧草雜草,就應改用複合除草劑。施用的時候是在天快要黑的時候,噴施在植株上,再噴足夠的水。次日清晨,從植株頂部徹底沖洗。由於除草劑有殘留性,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每片地一年中施用的除草劑都要限量,以不超過2次爲宜;只在十分必要時再使用除草劑;不要種植對除草劑敏感的品種。

溫室中的生長溫度
種植後,土壤溫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最低溫爲5-8℃,最高溫爲20℃。土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出苗率。土溫過低會造成開花能力降低,故最適土溫控制在16-18℃之間。
溫室內生產鳶尾草,最適溫度爲15℃。爲了縮短生長期,種植時可使用新採收的種球,前4-3周溫室溫度保持在18℃。此溫度可維持到1月1日,但會造成植株弱小。13℃或更低的溫度會延長生長期,同時增加植株重量,但花朵枯萎的機率增加。爲了促進開花,如“BlueMagic(藍魔)”,如果溫室高溫已經被保持着,那麼把溫度降低是明智之舉。
秋季,植株生長時,特別在溫帶地區,當光照不足時,溫室溫度必須下調以防止花朵枯萎。一般控制在10-13℃,以“BlueMagic(藍魔)”爲例,溫度降低到10-8-5℃,儘量保證植株生長。如果在所有階段葉片顯得過多,那麼得考慮修剪掉部分葉片。
生產的日夜平均溫度可在20-23℃,最低溫度爲5℃。在高溫和光線較弱的溫室中,缺少光照是造成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
在霜害經常發生的地區,生產只能在溫室中進行。其適合的生長溫度應安排在夜間。因此,不加熱的溫室應提早封閉,以儘可能使夜溫適宜。白天,則要提早通風,以避免出現溫度升至18℃以上而造成危害。遮蔭也可以達到控溫的目的,但合適的光照水平仍需保持。

露地生長溫度
露地生長的最適溫度爲15-17℃,白天持續的高溫可用遮蔭網遮去。它不僅能減少直接的太陽輻射,而且還能提高溫度。
露天栽培最低和最高溫度爲5℃和25℃。對於土壤溫度,應保持和溫室生長時相同。

溼度
較理想的相對溼度在75-80%之間。重要的是注意避免溼度大幅度變動或溼度逐步變化。在溫暖的晴天、蔭天或潮溼的天氣裏,相對溼度往往較高。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需要通過同時加熱和通風來降低溼度。

通風
就控溫和降低溼度而言,通風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通風時,要注意溼度不能降得過快,否則會使葉片枯萎,從而導致切花品質的下降。

遮蔭
遮蔭設備可以控制溫室中的溫度、溼度和光照。在光照強的月份中,通風的溫室和露地溫度都過高(高於25℃),在這種情況下,遮蔭同時通風可抑制切花品質的下降。

二氧化碳
與百合截然不同的是,二氧化碳對鳶尾草開花和生長無任何影響。

澆灌
如前所述,種植前土壤必須澆水,種植期間保持土壤溼潤,以促進快速生根。
種球種植後,土壤也要保持溼潤。此後,整個生長期內,土壤都必須長時期地充分溼潤。適合的溼度對鳶尾草生長十分重要,因爲溼度不夠會表現出植株的生長高度不夠,而且花朵易枯萎。
灌溉量不能精確地計算出來,因爲它受天氣、溫室內的氣候、土壤類型、作物生長週期、生長階段等諸多因素有關。一個最簡單的確定土壤溼度是否合適的方法就是,取少量土攥在手中,鬆開時土塊不鬆散而仍保持原狀,這時溼度便適中。
空氣不流通,又伴隨着蔭天或潮溼或暖溼的天氣,水分過多則病害嚴重。此時,特別容易引起細菌和真菌病害的發生。
同一原因,早晨澆水爲好。早晨澆水,植株不同涼幹,在收穫期間採摘花朵後方可澆水,否則花朵會出現灰黴斑點。
灌溉時最好採用出水均勻的頂噴。

栽培週期
鳶尾草的生長週期長短取決於品種、種球的處理、生產地點(溫室或露地)和生長溫度。因此,不同的品種很難確定確切的栽培週期。在可加熱的溫室中,溫度調整後不同鳶尾草品系的栽培週期順序如下:
Ideal類:50-60天
uw類:60-80天
BlueMagic類:
Tingitana類:70-90天
小球類:65-85天
其他類:55-75天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8498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