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苦蕒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手機版

苦蕒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1.16W 次
苦蕒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苦蕒菜(學名:Ixeris denticulata)是一種菊科植物。這種植物分佈於中國南北各省區;此外,遠東、蒙古、日本、朝鮮及越南也有。苦蕒菜全草入藥,具清熱解毒、去腐化膿、止血生機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子宮出血等症。

苦蕒菜的介紹苦蕒菜(學名:Ixeris denticulata)是一種菊科植物。這種植物分佈於中國南北各省區;此外,遠東、蒙古、日本、朝鮮及越南也有。
苦蕒菜全草入藥,具清熱解毒、去腐化膿、止血生機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子宮出血等症。
苦蕒菜的形態特徵苦蕒菜爲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
苦蕒菜的莖直立,高10-80釐米,基部直徑2-4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彎曲斜升,全部莖枝無毛。
苦蕒菜基生葉花期生存,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包括葉柄長7-12釐米,寬5-8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柄;中下部莖葉披針形或線形,長5-15釐米,寬1.5-2釐米,頂端急尖,基部箭頭狀半抱莖,向上或最上部的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頭狀半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極少下部邊緣有稀疏的小尖頭。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總苞圓柱狀,長5-7毫米,果期擴大成卵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及最外層極小,卵形,長0.5毫米,寬0.2毫米,頂端急尖,內層卵狀披針形,長7毫米,寬2-3毫米,頂端急尖或鈍,外面近頂端有雞冠狀突起或無雞冠狀突起。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10-25枚。
苦蕒菜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長2.5毫米,寬0.8毫米,無毛,有10條高起的尖翅肋,頂端急尖成長1. 5毫米喙,喙細,細絲狀。
苦蕒菜冠毛白色,白色,纖細,微糙,不等長,長達4毫米。花果期3-6月。苦蕒菜的生態習性苦蕒菜生於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海拔300-2 200米。苦蕒菜的栽培技術種子播前處理:在播種前將種子浸泡在初始溫度爲40℃-45℃的溫水中,經過2小時後撈出種子再控淨水。
生產用地的準備:選擇在平坦無積水砂壤土地或山坡地,先施入發酵好的農家肥每畝3000kg,深翻地25cm,作寬1.2m的平畦。
播種時間:7月下旬-8月中旬;
播種方法:一種是條播或採用撒播;
苗期管理:澆水、間苗、定苗、蟲害的防治、追肥;
採收時間:在七月中下旬,採收後扎捆支在一起晾曬,當含水量降至13-15%時,即可貯藏。
苦蕒菜具有產量大,質量高,保證其製劑的安全、有效、可控,解決了抱莖苦蕒菜中藥材可持續利用問題。
苦蕒菜的病害防治

冬季種植苦蕒菜,很容易受蚜蟲和害蟎爲害,常常羣集在生長點的嫩葉上刺吸汁液,使生長點萎縮,嫩葉捲曲畸形,造成束頂,不長新根,不發新葉,植株越長越小,並逐漸失綠黃化枯萎死亡,還誘發煤煙病和傳播病毒病,縮短生長期,使產量和品質都明顯下降。所以,冬季種苦蕒菜要注意防治蚜蟲和害蟎,以保護生長點和嫩葉。

當冬季種植的苦蕒菜成活後,注意檢查苦蕒菜的生長點和嫩葉,發現生長點和嫩葉上有少量蚜蟲或害蟎吸附,並慢慢爬動時,就要葉面噴灑一次1500倍50%吡蚜酮水溶液,或1500倍20%噻蟲嗪水溶液,或1000倍10%吡蟲啉水溶液,或1000倍0.5%藜蘆鹼水溶液進行防治。
在苦蕒菜生長髮育過程中,若發現有生長點萎縮,嫩葉捲曲現象時,就要連續噴灑2~3次1000倍0.5%二甲基二硫醚、600倍0.5%菇類蛋白多糖混合液,或1500倍2.8%阿維菌素、800倍1.8%辛菌胺乙酸鹽混合液,或1000倍0.5%苯氧威、600倍5%寧南黴素混合液,每10~15天噴灑一次,以殺滅危害生長點和嫩葉的蚜蟲和害蟎,併兼防治煤煙病和病毒病。
注意事項
噴藥時必須均勻噴溼所有的葉片,注意噴灑到生長點上,以開始有水珠往下滴爲宜。噴藥後4小時內遇雨水沖刷,必須重新補噴一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苦蕒菜的品種分類科屬關係
苦蕒菜屬菊科植物,在花部形態和花序結構上,與分佈非洲的萼角花科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胚珠卻是頂生的,種子有胚乳,花柱不裂,又顯示出較大的差異。
菊科與茜草科有共同的花柱2裂柱,酚類物質在這兩科中普遍分佈,
茜草科的九節草屬花部5基數,子房有1個基生的胚珠,顯示出二者之間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但茜草科中的亞科(Cinchoneideae)的染色體基數 x=11,又並不是菊科染色體的基數。
桔梗科在一致的合瓣花冠、下位子房,及其某些亞科或屬中的花葯聚合等性質上表現出與菊科有一定程度的聯繫,但卻缺乏菊科與茜草科共有的酚類物質。
植物系統學家對菊科的親緣關係及其起源有不同的觀點。

抱莖苦蕒菜
抱莖苦蕒菜與苦蕒萊的主要區別爲開花時基部葉常不枯死,葉面常有微毛;莖生葉抱莖,因此而得名曰抱莖苦蕒菜。葉基部爲全葉片的最寬部份,中下部葉片羽狀深裂,向上則裂片變淺而至成齒狀,或近全緣。頭狀花序直徑約1釐米;總苞長約5—6毫米。瘦果長約2.5毫米,有長約0,5毫米的喙。花果期4—7月。
抱莖苦蕒菜生於路邊、山坡,荒野;中國各地普遍分佈。
抱莖苦蕒菜屬菊科植被,菊科是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最大的1科,有一致的小花結構。小花管狀,輻射對稱,或舌狀而兩側對稱,或花冠管狀而花冠裂片二脣形。多數小花密集排列,外覆以總苞片而形成一致的頭狀花序。

共13族1300餘屬,近22萬種,除南極外,全球分佈。

由於本科在結構上、繁殖上的種種特點,如萼片變成冠毛、刺毛,有利於果實遠距離傳播;部分種類具塊莖、塊根、匍匐莖或根狀莖,有利於營養繁殖的進行;此外,花序的構造和蟲媒傳粉的高度適應等等,促使它很快的發展與分化,從而達到屬、種數和個體數均躍居現今被子植物之冠。

中國約有220屬近3000種,全國各地分佈,其中異裂菊屬、復芒菊屬、太行菊屬、畫筆菊屬、重羽菊屬、黃纓菊屬、川木香屬、球菊屬(Bolocephalus)、葶菊屬、櫨菊木屬、螞蚱腿子屬、花佩屬、華蟹甲草、華千里光屬、紫菊屬、君範菊屬等15屬爲中國特有。

苦蕒菜的分佈區域苦蕒菜分佈於陝西(華陰、眉縣、城固、勉縣)、江蘇(具體地點不詳)、浙江(遂昌、麗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臺灣(臺東、臺北)、江西(南昌)、湖南(具體地點不詳)、廣東(連平)、廣西(百色)、貴州(江口、望謨)、四川(南川)、雲南(昆明、大理、麗江)。
苦蕒菜在中南半島、尼泊爾、印度、錫金、克什米爾地區、孟加拉、日本也有廣泛分佈。
苦蕒菜的模式標本採自緬甸。
苦蕒菜的食療或藥用價值飼用價值
抱莖苦蕒菜嫩莖葉可做雞鴨飼料;全株可爲豬飼料。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具清熱解毒、去腐化膿、止血生機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子宮出血等症。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泥土、曬乾,切段備用。
藥材鑑別:性狀全草無毛,根呈長圓錐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及鬚根;質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
莖呈細長圓柱形,表面暗綠色至深棕褐色,有縱棱,節明顯;質輕脆,易折斷,斷面邊緣淡黃色,髓部白色。
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呈卵狀矩圓形或矩圓形,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耳狀或戟狀抱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淺綠色,紙質。
頭狀花序多數,具細梗;總苞片二層。舌狀花黃色。瘦果紡錘形;冠毛白色。氣微,味微甘、苦。
藥理作用:具有鎮靜和鎮痛作用。對動物腸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
性味功能:中藥味苦、辛,性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蒙藥味苦、甘,性熱。殺蟲,開音。
主治:中藥治頭痛,牙痛,吐血,衄血,痢疾,泄瀉,腸癰,胸腹痛,癰瘡腫毒,外傷腫痛。蒙藥治蟲積,音啞。
用量用法:中藥10—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薰洗患外。蒙藥多入丸散劑。
苦蕒菜的化學成分苦蕒菜含有以下化學成分
1、乙酸降香萜烯醇酯
2、3β-acetoxy-11-oxours-12-ene
3、齊墩果酸
4、齊墩果烷
5、8-去氧青蒿內酯
6、七葉內酯
7、阿魏酸
8、香草酸
9、抱莖苦蕒菜素
10、正二十六醇
11、β-谷甾醇
12、胡蘿蔔苷
13、木犀草素
14、木犀草苷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8285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