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養花 > 植物知識 > 柑橘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柑橘的文化背景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5.52K 次
柑橘的文化背景
民間傳說
柑橘”的由來
東海邊有一位老藥農,經常到海島採藥爲老百姓治病。
有一年秋天,老藥農搖着一葉扁舟來到一個無名島,走着走着,忽然被遠處山谷裏的一棵綠樹吸引住了。這棵樹象一把大傘,綠葉層層,金黃點點,已經秋天了,依然生機勃勃。
他沿着嶙峋的岩石來到谷底,發現那棵樹跟自家屋邊種的橙子差不多,枝頭綴滿了小巧的累累金果。他隨手摘了個果子放到嘴裏,感覺汁多味甜香氣撲鼻,比那橙子還可口。老藥農高興極了,就把樹上果子統統摘下來帶回家去。老藥農發現金果的消息在村裏傳開了,許多人還登門拜訪看稀奇,老藥農殷勤地接待,並拿果子叫大家嚐嚐,只是不敢叫他們多吃,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果子的特性。
幾天後,奇蹟出現了,兩個鄰居的孩子,原來面黃肌瘦,吃了果子後,臉色變得紅潤了。老藥農心裏捉摸,這果子不但味道好,而且是良藥吶。
蜜橘和石大人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觀意菩薩的蓮花寶座前邊有一塊頑石,吮日月甘露,吸天地精華,聽過三萬六千年佛經以後,逐漸通了靈性,成了觀音菩薩身邊的童子。
一天,觀音菩薩問身邊童子:“爾等功果修成之後,各行什麼善事?”石人說:“我別的都不要,只想把南天門外金樹上的金果帶到人間去,培植起來,治療民間疾苦。”觀音菩薩點頭稱善。
石人便化作一個窮苦的青年下凡,他帶着金果走遍神州大地。這天,到了觀音菩薩曾經落座的黃岩蓮峯山。只見山前一條清翠碧綠的九曲澄江,環境幽美,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一個栽種金果的好地方。於是,他在蓮峯山邊搭了個草棚,安下身來。到江邊挑了三百六十擔塗泥,壘起三丈六尺高的土墩,澆上三十六擔田壅,然後,從懷裏取出金光四射的金果,把它種在土墩上。過了三年零六個月,墩上長出一株青翠的樹。到了秋天,樹上結滿累累的金果,把澄江水都照亮了。石人把一隻只金果分送給江邊的貧苦百姓,請他們品嚐,教他們培植。百姓們高興極了,把金果栽種在自己的園地。沒過幾年,澄江兩岸金果樹鬱鬱蔥蔥,芳香四溢。吃了金果,百病不生,延年益壽。人們便把它奉爲吉祥之果,稱爲橘果。

文學
古籍《禹貢》記載4000年前的夏朝,中國的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產的柑橘,已列爲貢稅之物。到了秦漢時代,柑橘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史記·蘇秦傳》(西漢司馬遷著)記載:“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園。”說明楚地(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橘與齊地(山東等地)的魚鹽生產並重。
唐宋時代,隨着經濟的發展,柑橘產區域分佈與中國現代柑桔分佈範圍大致相同。宋代歐陽修等撰著的《新唐書.地理志》中列舉了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西及安徽、河南、江蘇、陝西的南部,向朝廷納貢柑橘。
唐代詩人岑參在詩中吟道,“庭樹純栽橘,園畦半種茶。”唐代韋應物有詩云:“憐君臥病思新桔,試摘猶酸亦未黃。”明清時期,柑桔業已發展到商品生產時代。清代著作《南豐風俗物戶志》記載江西南豐等地,整個村莊“不事農功,專以桔爲業”。《閩雜記》(清·施鴻保著)記迷了福州城外,“廣數十畝,皆種柑桔。”《嶺南雜記》(清·吳震方撰)記載:“廣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種柑桔以圖利。”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7619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