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花卉百科園 > 花語大全 > 農林牧漁 > 中華鱘 中華鱘百科
手機版

中華鱘 中華鱘百科

來源:花卉百科園 閱讀:1.66W 次

中華鱘是鱘形目鱘科鱘屬的魚類動物。其體長梭形,胸腹部平坦,尾部細;頭呈三角形;吻尖長,微上翹;口下位,橫裂,能自由伸縮;脣具乳突,鼻孔大;鰓弓肥厚,鰓耙呈棒狀,排列稀疏。雌性個體稍大於雄性,因其產地爲中國東部,故名中華鱘。

中華鱘在中國的分佈較廣,海域北起遼東灣,南到珠江口等地均有分佈。中華鱘主要生活在長江和近海,屬於底層、洄游或半洄游性魚類,5-6月常集羣於河口,秋季上溯至江的上游,以搖蚊和水生昆蟲的幼蟲、軟體動物以及小型魚類爲食。通常雄性9-22齡、雌性16-20齡可生殖,爲卵生,產卵盛期爲10月中、下旬,產卵場往往是在江面寬窄相間、上有深水急灘,下有寬闊的石礫或卵石的河牀。中華鱘最長壽命可達40齡。

中華鱘 中華鱘百科

棲息環境

中華鱘生活於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層魚類,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間喜羣集於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

生活習性

中華鱘主要生活在長江和近海流域,屬於底層、洄游或半洄游性魚類,5~6月常集羣於河口,秋季上溯至江的上游,以搖蚊和水生昆蟲的幼蟲以及小型魚類爲食。

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裏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裏,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遊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几天不動。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爲礫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羣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

中華鱘爲底棲魚類,屬於以動物性食物爲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爲食,包括蝦蟹、魚類、軟體動物等。因生活環境的不同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幼魚在長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爲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爲食。鱘魚洄游期間不攝食。在長江口外近海水域,中華鱘攝食強度增大,通常在3-4級,食物以魚和蟹爲主,還有蝦和頭足類等。

《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爲:“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游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分佈範圍

中華鱘在中國的分佈較廣,海域北起遼東灣,南到珠江口等地均有分佈,也分佈於日本、韓國和老撾。

中華鱘是鱘形目中跨過北迴歸線的種類,曾主要分佈於朝鮮半島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區和各大江河,中國長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以長江出產較多。

中華鱘是鱘魚中分佈最南的物種。歷史上記載於朝鮮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在中國,該物種歷史上曾在黃河、長江、珠江、閩江和青塘江中發現。然而,它已在黃河、閩江、錢塘江和珠江中滅絕。該種也從長江上游三峽大壩上方滅絕,僅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及黃東海沿岸(長江水系)。

繁殖方式

中華鱘卵生,產卵盛期爲10月中、下旬,產卵場往往是在江面寬窄相間、上有深水急灘,下有寬闊的石礫或卵石的河牀。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髮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爲170釐米,重爲50千克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

據研究,在產卵羣體中,雄魚一般爲9-22歲,體重40-125千克;雌魚爲16-29歲,體重172-300千克據觀察,中華鱘每年平均增長速度較快,雄魚5-8千克,雌魚爲8-13千克。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14年。其性成熟較晚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後代了。

通常產卵羣體中,雄魚組爲9-22齡、體長爲1.7-2.4米、體重爲40-125千克;雌魚組爲16-20齡、體長爲2.4-3.1米、體重爲172-300千克。懷卵量大,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爲64.5萬粒。9-11月份至江上游產卵。產卵期需在水溫18.0-20.5℃、含沙量0.715-0.915千克/米³、流速爲2.2-2.6米/s、透明度爲4-6釐米、pH8、溶氧量9.2米/L、水深5-19.8米的河流。在長江比較集中的產卵場是在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屬一次排卵類型。產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礫上孵化。成熟卵橢圓形、綠褐色。卵徑約3.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7-18℃時經123-140小時可孵出仔魚。產卵後親魚多數迅速離開產卵場至下游和河口區棲息。

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親鱘在生殖期間基本停食,產出的卵爲黏性,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釐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培育生長。生命週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

主要價值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由於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羣,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羣,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爲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爲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移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爲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很可觀,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萬尾,使資源量逐漸增多。

中華鱘既是介於軟骨魚類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羣,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羣,在研究生物進化以及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本文鏈接:https://www.hhbky.com/huayu/nonglinmuyu/35483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卉百科園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